新新聞》皇室、塔信勢力皆弱化,大選後泰國新政治寄望於新世代

2019-04-05 14:00

? 人氣

巴育執政吸納前政府的民粹政策,讓親軍方政黨獲得最多選舉票。(美聯社)

巴育執政吸納前政府的民粹政策,讓親軍方政黨獲得最多選舉票。(美聯社)

泰國於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睽違八年的全國大選,這也是泰國二○一四年軍事政變後,歷經軍政府數度推遲才實現的選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迥異於一般選舉的民主常態,泰國大選開票結果出爐(在官方訂的五月九日正式選舉結果公布日之前,一切都是非正式選舉結果),但勝敗各自解讀,對於如何產生新政府更是莫衷一是,泰國恢復民主仍有漫漫長路。

開完票才要開始「喬」新政府

這種「有選等於沒有選」的狀況看似荒謬,但這卻是「泰式民主」的主要特色。

對泰國政治而言,大選是各種政治勢力展現實力的方式,選舉結果呈現出各個政治集團民意基礎的強弱與分布。大家在這個實證基礎上,開始進行各種政治方案的嘗試,用台灣的政治術語,就是選舉結果是拿來「喬」出新政府的工具。

絕大多數民主體系的選舉結果都只有「量」的意義,開票結果「一翻兩瞪眼」,得票數或議席數立即對應新政府的組成,這是「不可逆」的。

泰國政治就不一樣了,選舉結果除了「量」的意義,更有「質」的效應。選舉結果甫公布,泰國憲法與選舉法中,有關組成政府與產生總理規定的相悖之處,就凸顯出來了。

泰國憲政體制是「內閣制」屬性,但在運作上卻幾乎悖離內閣制的基本原則。在已故的蒲美蓬國王時期,泰國「半民主」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國會大選與總理人選脫鉤。

一九八○年代,秉上將在國王任命下,三度以「不隸屬政黨,不參與選舉」的局外人身分,在三屆大選後皆出任總理。此次大選,泰國軍政府通過的選舉法延續這種「局外人」總理的設計,政黨在選前就必須推出總理候選人,人選不必是當屆的國會議員。

新皇發表三道皇室諭令干涉政治

此外,憲法規定,總理產生方式是由選舉新產生的眾議院五百席,加上由軍政府任命產生的參議院二五○席,共同推選。

這一種「稀釋」眾議院大選席次的做法,將可能造成組閣權與總理人選不一致的狀況,即國會(眾議院)多數黨政府領袖不是總理,總理所屬政黨聯盟在眾議院是少數黨,內閣制精神將蕩然無存,議會政治也可能永無寧日。

這次大選是「後蒲美蓬時代」的首次全國大選,從選舉過程到選舉結果所引發的一連串憲政問題,其根源是缺乏蒲美蓬國王做為政治合法性的最後裁決,環環相扣的政治問題將匯成風暴,形成泰國政治合法性危機。

首先,尚未進行登基加冕的泰國拉瑪十世國王瓦吉拉隆功,在這次大選中主動且明顯地介入,發表三道皇室諭令直接干涉政治。

第一道諭令,是選前對皇姊烏汶叻公主成為「泰衛國黨」總理候選人表示反對,維護王室成員不涉及政治的傳統。

第二道諭令是在大選前一晚發布,呼籲全國人民選擇「好人」來治理國家,不要讓壞人藉由選舉掌握國家政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