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獸之王竟成「易危」物種》百年前歐洲殖民惡果 最新研究:非洲獅群基因多樣性嚴重流失!

2019-04-01 09:00

? 人氣

最新研究指出,棲息於非洲的獅子,百年間基因多樣性大幅減低,對物種的延續相當不利。(取自pixabay)

最新研究指出,棲息於非洲的獅子,百年間基因多樣性大幅減低,對物種的延續相當不利。(取自pixabay)

「自從1871年來到此地,我已見過諸種獵物的數量漸漸減少、枯竭,不禁令我懷疑,大湖區域(Great Lakes)以南是否仍有一處,還保有尚未大量減損的野生動物。」——傳奇探險家瑟魯(Frederick Selous)寫於1908年

眾所周知,人類以「探險」、「開墾」為名的活動,對於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言,往往是噩夢一場。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所作所為,不僅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血跡斑斑的一頁,更殃及這塊古老大陸孕育的其他物種。科學期刊《生物多樣性與分佈》11日刊出的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100年前遭殖民者射殺的獅子,今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獅群所擁有的基因更加單一,動物學家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因為基因多樣性的下降,可能導致物種的延續更加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探險」為名的暴力

倫敦動物學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研究團隊,在針對非洲南部的獅子的最新研究中,便稱上個世紀為「衰落的世紀」(a century of decline),因為這群草原上的萬獸之王在歐洲探險家的獵捕下,不僅數量大跌,基因多樣性更喪失約15%。

這篇研究在11日發表於生態期刊《生物多樣性與分佈》(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該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動物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杜爾斯(Simon G. Dures)告訴《衛報》(The Guardian):「流失基因多樣性所代表的是,現今的獅子更禁不起新的疾病或環境問題,比方說熱浪或者乾旱。也就是說,在思考保育獅子時,我們的考量甚至必須比以往還要縝密。」

獅子、非洲動物(取自pixabay)
非洲大草原上的萬獸之王,現成「易危」物種。(取自pixabay)

白人狩獵者濫殺獅群 結果無可挽回

這個劇烈的變化,得從19世紀末說起。當時約有20萬隻獅子棲息於非洲大草原。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獅群數以千計地死於獵槍之下。起初,白人探險家把獵殺獅子當成「運動」,後來,則是為了要保護他們開始在非洲豢養的牛隻而射殺獅子。目前,整塊非洲大陸上獅子數量僅餘不到2萬,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類下屬於「易危」物種(vulnerable)。

比較今日與百年前獅子DNA,基因多樣性跌幅驚人

杜爾斯對此表示:「我們早已深知獅子在數量上已大幅減少,但我們過去並不知道的是,現今倖存的獅子在基因方面的情況有多糟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杜爾斯的研究團隊從兩個來源採集獅子的DNA並進行比較:目前生活非洲在卡萬戈—贊比西(Kavango-Zambezi,KAZA)保護區的獅子,以及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所收藏的獅子標本。

卡萬戈—贊比西保護區面積相當遼闊,跨越波札那(Botswana)、納米比亞(Namibia)、贊比亞(Zambia)、辛巴威(Zimbabwe)諸國國界,是目前非洲大陸上少數還允許獅子安寧生活的區域。而自然史博物館的獅子標本,則是由白人探險家與狩獵者在1879至1935年間,在非洲大陸上殺害後送回歐洲製成。研究人員分別從這兩組獅子樣本中萃取DNA並加以比較,發現約百年來獅子的基因多樣性減少了15%,用杜爾斯的話來說,這個實驗結果「很驚人」。

獅子(取自pixabay)
棲息於非洲的獅子,在這百年來基因多樣性大幅減低。(取自pixabay)

基因多樣性流失的後果相當嚴重。當一個物種的基因多樣性較高時,也更有餘裕面對外在的威脅,因為物種內部的多樣性能使他們較不易一次遭到淘汰,更有彈性地承受環境變化。

在今日,氣候變遷在非洲大陸導致極端的乾旱和熱浪,更使野生動物面臨新興疾病的威脅,基因多樣性在物種的延續上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研究結果指出,非洲大陸的獅子在過去一世紀,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適應環境的餘裕,這樣的變化也與殖民時期時探險家的獵捕及棲息地的流失脫不了關係。除此之外,土地的瓜分與利用使得自然環境越發破碎,愈發限制獅群的活動範圍與互動可能,也使基因多樣性減少的情形雪上加霜。

長年致力於物種保育的杜爾斯長嘆道:「這確實是當代的問題,不過警告的訊號卻不是在今天才浮現,瑟魯當年的話便早已言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