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追憶交通大學張俊彥前校長的幾件往事

2019-04-06 06:30

? 人氣

自從2006年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俗稱五年五百億計畫)開始執行之後,國外前來新竹訪問的學者和在校內外舉辦的國際會議,逐漸變得有如家常。但是在那項大計畫之前,國際交流並不甚方便,通常也未必順暢,主要是因為當時教育部和國科會(現在的科技部)的經費有限,以及國內學術氛圍還較為閉塞的緣故。縱然如此,我們在2000年代初期,就啟動了和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簡稱「理研」,相當於日本的國家科學院——的雙向研究合作,隨後並突破性地建立了「交大—理研聯合培養研究生計畫」。這些(對校內基礎科學領域而言)篳路藍縷的工作,全都獲得了張校長的鼎力支持,因此得以順利開展,並且延續至今。如今,雙方的交流人員和合作項目,都更加多元與頻繁了。當時的RIKEN理事長小林俊一(Shun-ichi Kobayashi)教授——2018年秋日本政府瑞寶中綬章教育研究功勞類得主——與張校長有過幾次會面,他後來曾經對我提起張校長,說張校長是一個“cheerful”的人。(我跟Kobayashi教授都是使用英語交談,“cheerful”是他的用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1012-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今(12)凌晨因癌症病逝,享壽81歲。(取自Youtube)
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因癌症病逝,享壽81歲。(資料照,取自Youtube)

張校長對交大基礎科學領域的最大貢獻,我個人認為是他的堅定支持「基礎科學教學研究大樓」的興建這一項!這棟大樓從規劃、設計到破土期間,曾經有些大小波折,但張校長沒有動搖心意,始終支持。他卸任後,吳重雨前校長繼任。大樓完成前後,我記得曾經幾次刻意當面向吳校長表示,說電子物理系老是自誇,宣揚是交大建校(與電子工程並列)的第一個系,卻在「流浪」了50年之後才有了系館,師生才終於有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家」。無疑的,從張校長的定案,到吳校長任內的堅定推動和興建竣工,他們兩位的支撐都是非常正面,並且具有決定性影響因素的。如今理學院有了令人艷羨的落腳之處,很期待後來者能長保志氣,也能勇於開創機會,努力效法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立校精神:“Science-based engineering”,引領交大和台灣建立高深層次的科技產業,同時促進自然科學新知識的發現,從而為人類生活和文明做出貢獻!

2005年,我代表理學院參加「校長遴選委員會」,進行新任校長遴選工作。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八樓第一會議室開會,中午用餐兼休息時,張校長前來謙遜地站在會議室門口,輕聲問道說他能不能進來跟大家講幾句話——校長遴選委員會屬於獨立運作,學校行政主管完全不能夠參與。大家禮貌性地同意後,張校長走進來講了一些如何提升,並且很希望提升交大的話。雖然已經與他有過許多次個人接觸,但是非常令我訝異的是,他說交大要成為一所好的大學,必須好好發展理學院和基礎科學。或許因為個人來自理學院,這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事實上,可能很多和張校長比較親近的師生和朋友,也未必能夠想像和預料得到張校長曾迫切想要在遴選委員面前表達他的這一個看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