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認同台灣的「異鄉人」

2019-03-31 07:10

? 人氣

陳文成(圖/維基百科)
作者指出,沒有哪一特定政黨可以萬年執政,畢竟「專制必然帶來腐敗,越專制則越腐敗」。圖為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文成。(資料照,維基百科)

台灣之所以有今日的自由與民主,絕非國民黨的施捨,或自動從天而降,而是海內外許多民主前輩奮鬥與犧牲的成果,如黃信介與施明德等美麗島人士,以及為民主而犧牲的陳文成與鄭南榕等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奮鬥與犧牲,相信今日的台灣社會還在戒嚴中,人民生活與目前的中共與北韓差不多,言論與行動自由備受限制,國會與媒體是一言堂,利益被少數人壟斷。遺憾的是,如今有些人卻濫用民主前輩為大家所爭取到的言論自由,躲在網路後面,對其他黨派人士或不同意見者,施以言語霸凌,做人身攻擊,毀人名譽,甚至威脅、恐嚇,實非成熟公民應有的民主素養,也不懂得飲水思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外籍人士是為了想了解台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而學習台語,沒有任何政治目的。反觀許多國民黨人並非如此,他們學習台語是為了選舉,有政治目的,並非誠心想融入台灣社會。有些人不僅不願意學台語,甚至還限制民眾與戲劇節目講台語,並灌輸一堆崇尚獨裁專制的中華文化,無疑是一種殖民式的教育方式,因為這些中華文化,曾經「培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與駱炳忠等漢奸,他們甘心當奴才也罷,還背信忘義,以十分殘忍的手段殺害無數太平天國志士,包括許多無辜的老弱婦孺,可說比禽獸不如!

幾年前,作家龍應台在歐洲其新書《大江大海1949》發表會上表示,她童年時受的地理教育,都是在講長江、黃河等中國的大山大水。她說:「我們從小被教育,這個小島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成長在一個矛盾的環境中,總是在學習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卻假裝你周圍的東西並不存在。」她長大後才發現,這是殖民者的教育方式。她對台灣長期不正常文史地教育的批判,可說是一針見血!可能因為這樣的教育,讓許多人對於自己到底是台灣人或中國人搞不清楚。

龍應台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她大兒子在德國唸小學時,老師發給他們每位同學一張他們所居住的小鎮地圖,興奮地找她一起研究,她卻覺得悲傷,因為她小學在台灣讀小學時,從來沒有拿到這樣的一張地圖!試問,哪一國的文史地教育不是採同心圓之教育方式?換言之,先讓學生認識自己生長的周圍環境,再由近而遠、由裡而外,慢慢擴及到其它較遠的地方?為何我們要那麼早就讓學生就了解遠在天邊的中國大山大水?不先讓我們子弟先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正因為長期教育的本末倒置,因此才有一些在台灣長大的人將對岸當祖國,也有民歌手創作並演唱《龍的傳人》以自豪!

台灣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由與民主的生活方式,然而有些人卻不是這麼想,他們對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價值,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認為理所當然,甚至認為是國民黨的「功勞」,只會幻想中國歷代皇朝的榮光,卻不知裡面有多少專制腐敗的皇朝,連殖民中原、屠殺無數漢人的蒙古與滿清皇朝,也當作自己的「光輝」歷史的一部分,是否很可笑?為何我們非得要在「成王敗寇」的中國歷史中循環不可?

1931年11月22日,愛因斯坦發表了《主權的限制》一文。精辟闡述他的國家觀。他指出:「國家是為人而設立,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我認為國家的最高使命是保護個人,並且使他們有可能發展成為有創造才能的人。······國家應當是我們的公僕;而我們不應當是國家的奴隸。」這也是當時許多歐洲著名科學家與各界人士,寧願放棄「祖國」國籍,入籍美國的主因。

以上所有「異鄉人」有一共同點,就是「將他鄉當故鄉,將他國當祖國」,只因他們所認同的國家,不是只有血統、文化、信仰等傳統因素,更重要的是,其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是否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換言之,所謂中國人或台灣人,應該站在甚麼觀點看?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現為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