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專欄:臺灣文化反哺的希望與絕望

2016-05-02 07:00

? 人氣

兩岸文化和文明互動升級的更大推力,則來自2011年6月開始的臺灣自由行。大陸中產精英自此源源不斷地湧入臺灣。他們中的多數人,是懷著強烈的文化鄉愁而去的,而且如願以償,認為自己的確在臺灣找到了文化故鄉,「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評語,竟一時風靡大陸。臺灣展示了華人社會在文化和文明上的另一種可能,其對於大陸文化和文明上的優勢,令大陸主流社會心悅誠服。從文化和文明上接受臺灣反哺,在大陸主流社會已經極少心理障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以2008年為分水嶺,兩岸文化和文明上的互動,持續了整整八年。這八年最大的成果,是臺灣逐漸從文明上說服了大陸。但與此同時,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即是在臺灣越來越從文明上說服大陸的同時,反而越來越失去說服大陸的耐心與動力。臺灣文化反哺越來越可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淪為大陸民間的單相思。由此也才有前述的彭小華女士和江明修教授對臺灣文化反哺在可行性上的質疑。

這種變化有一個複雜的過程。

當龍應台發表《請用文明說服我》時,正逢兩岸新的蜜月期。第一個蜜月期是1980年代,那時跟今天相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充滿美好嚮往。因而才有歌手侯德健、立委黃順興、學者陳鼓應等臺灣精英紛紛投奔大陸。那時大陸的改革開放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讓大陸在兩岸競賽中一定程度領先臺灣。那可能是兩岸靠攏的最好時機,但這一切,被大陸後來的歷史性巨變徹底中斷。兩岸關係尤其民間交往,自此跌入低谷。

經過近二十年的修復,尤其因為大陸經濟崛起,兩岸關係尤其民間交往逐漸回升,到2008年藍營重新執政時,達到歷史新高。但這時大陸對臺灣的優勢,已經只剩下經濟優勢,臺灣僅僅在經貿上需要大陸。龍應台所代表的藍營精英,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兩岸文化和文明上的落差。但因為兩岸蜜月期,尤其因為剛剛走出政治低谷、重新執政,藍營整體上是自信的和奮發向上的。意欲在臺灣大展宏圖的同時,在兩岸關係上也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有從文化和文明上反哺大陸的激情與抱負。

但隨後八年中,發生了太多故事,像二十多年前大陸的歷史性巨變一樣,再度深刻地改變了兩岸關係。最大的改變力量則來自大陸體制的倒退和硬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所謂「中國模式」橫空出世,重構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同時,也重構著兩岸關係。以寡頭合治權貴分贓為特徵的所謂「中國模式」,不僅刺激政治腐敗,更毒化全社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腐敗,加大了兩岸文明上的落差,越來越令臺灣主流社會失望。

更可怕的是「中國模式」在臺灣的延伸,越來越從文化和文明上對臺灣反向輸出。這是2008年之前難以設想的局面。兩岸制度上的差異與衝突,不再是一道淺淺的海峽所能隔離,而是直接展現於臺灣本土,把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裹挾其中,深受其害。最終的結果,即是彭小華女士在《兩岸的幸福指數為何差異那麼大》一文中描述的:

不知道有多少臺灣人把大陸中國人視為同胞,我甚至隱隱覺得,雖然臺灣人用漢字、講國語,保持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但已經擁有免于恐懼的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的他們在社會關係、人際關係、言談舉止、交流方式、風範氣質上與西方人更相似,思想、感情上恐怕也更傾向於西方,尤其是美國……。在曾經以「反攻大陸」為念的蔣介石之後,在許多「外省人」故去之後,很多臺灣人在放棄「反攻大陸」的同時,似乎也不再把大陸中國視為一體,或者需要回歸的故土。對大陸的故土意識在淡去,臺灣本土意識、臺灣人身份感在增強,出於現實的考量,很多人願意保持當前現狀,不獨不統,你們過你們的日子,just leave us alone。

總而言之,兩岸經貿合作及民間交往越是深度和緊密,兩岸制度差異就越是凸顯,制度差異導致的文化和文明衝突就越是激烈。制度隔離正在重塑兩岸,讓本來同文同種的兩岸,文化上和文明上的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有淪為兩個不同民族的危險。竊以為這可能是兩岸關係最大的變數和危機。以至對臺灣文化反哺抱有期待和信心的筆者,現在也不能不深懷憂慮。

〈笑蜀談古今〉微信號
〈笑蜀談古今〉微信號

*作者為中國公共知識份子,前《南方周末》評論員。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