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民主與多中心化治理

2016-04-28 06:40

? 人氣

區塊鏈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特性,能否促進多中心化民主架構的快速演進?

區塊鏈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特性,能否促進多中心化民主架構的快速演進?

甫卸任台灣金融監管委員會主委的曾銘宗立委,日前在台北立法院招開了一場針對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公聽會,邀請台灣央行、金管會、證交所等資深官員、產業界與學術界金融科技先驅、以及包括余宛如、蔣萬安、許毓仁等年輕立委共襄盛舉,會場討論氣氛非常熱烈。金融科技是跨黨派、領域、國界,甚至超主權的大趨勢,非常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在全球互聯網1.0與2.0時期雖然起了大早,趕個晚集,但在區塊鏈1.0與2.0時期,以及即將到來的3.0時期,與全球領跑團隊的差距並不甚大,在有些領域甚至可能領先。台灣金融業雖然面臨小規模市場,又受到高度監管導致創新動能不足的限制,但卻有一個具體而微的金融體系,以及積累多年的信用基礎。如何維持甚至拉大這個相對優勢,需要各類資源加速挹注。最關鍵的是要有自信

根據目前投資市場的氛圍,針對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創新的資金一點不缺,其中不乏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的大型機構。關鍵催化劑,仍舊來自對新技術不夠理解與商業模式尚未明確的自然疑慮,以及不清楚監管機構的未來政策方針與意圖。要充分化解這些疑慮,需要更多跨領域的溝通。金融受到物理、經濟、法律與文化的約束,是人類用一系列規則創造出來的「虛擬實境」。要維持這個虛擬實境穩健運作,需要前瞻開放的監管思維。台灣立法院作為造法機構,定位非常適合鼓勵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協助台灣政府改善興利不足、防弊過度的負面形象,令人拭目以待。

公聽會上有兩個話題特別引人注意。一是關於數位貨幣與區塊鏈科技是否更容易讓消費者暴露在詐騙集團的風險之下,二是金融科技跨領域的特性完全無法納入既有監管體系當中理清權責歸屬。這兩項都是重要問題,但似乎有些過慮。嚴格說起來,詐騙案受害者會透過各類金融交易渠道匯款,是因為已經被騙了,如何提昇消費者的警覺心與預防機制,是金融體系設計的問題,區塊鏈技術其實有可能提供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數位貨幣的匿名性、跨境監管複雜度、易為不法份子使用,課稅爭議與消費者保護等議題,其實均非技術上不可解的難題。數位貨幣帳戶地址是加密演算法生成的公鑰,一眼望去雖無法辨識,但因為所有資訊流都在區塊鏈共享帳簿上公開,透過適當的開戶驗證程序與大數據分析,例如像BlockSeer這樣的服務,個別帳戶節點的真實身分可以被精確標定。

圖示
圖示

詐騙集團猖獗的問題,在區塊鏈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過去數年發生過的比特幣交易所倒閉或遭竊事件,除了人謀不臧之外,就是平台本身資訊安全防護措施不當,而非比特幣算法本身被破解。比特幣雖可被恐怖分子或犯罪組織用來洗錢,但實體現金與傳統金融機構協助洗錢的經驗,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金流不透明、逃漏稅、消費者權益受損等事件,到了21世紀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仍然幾乎天天發生。議者不先檢討既有系統為何無法有效防杜詐騙與洗錢,反而先質疑區塊鏈未經試煉,資訊安全與消費者恐有疏漏,未免太厚此薄彼。

關於監管權責誰屬的問題,需要更深刻的思考監管金融科技的政策目標。多中心化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可以是中心。這種架構對金融組織管理的思維挑戰巨大,但對中小企業與小經濟體而言,非常振奮。這是金融普惠與技術賦能的深層含義。我在推廣帳聯網架構的過程當中不斷強調:Regulated Interoperability, Cyber Security & Consumer Protection,這三者是發展金融科技的指導綱領,可以自然導出四個值得台灣立法與監管機構參考的主要目標:

  • 加強推動金融自主革新方案,實現互聯互通、可管可控的用戶體驗。
  • 整合跨領域資源,成為亞太區領先的區塊鏈金融商品與服務創新的研發與投資平台。
  • 發揮台灣既存優勢,掌握領先全球的關鍵契機,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
  • 創造經濟新動能與新希望,立足亞洲,進軍全球。

要迅速高效促成這一系列目標,傳統中心化組織的科層架構會面臨其評估與決策流程反應速度的瓶頸。一個多中心化的民主治理結構,雖然也會有形成共識的效率問題,但評估資訊與廣納意見的能量遠高於中心化架構。我在《多中心化智能社會與金融物聯網》一文中曾提出,因為政府不需要直接面對市場中的競爭壓力,資源浪費與效率在所難免。智能電表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透過量度與收費模式的創新來優化資源配置。納稅人從政府「購買」的公用服務,有可能會因為金融物聯網的實現,而自然地出現可以依服務態樣細分的定價機制。

可以想像一個用智能電表量度的議會民主(metered democracy),只要交易費用夠低,公民意識與能力夠強,許多被視為公部門責任但政府卻做得不好的公用服務,完全可以透過金融物聯網「外包」給一個多中心化自治體。這個自治體開放給公民自由參加,參加者願意接受 – 至少在金融物聯網的虛擬實境內 – 用一系列智能合約建構的憲章以及其所派生出來的監管治理規則,同時透過相配和的數位貨幣系統,模擬某項政策推行後的狀況,並允許參與的公民自行決定需要被監管「保護」的程度。

一旦模擬「試點」成功,效益與風險的算盤打得過來,在充分揭露資訊的前提之下,擴大參與試點的公民範圍,並將此直接民意體現的具體方案,責成立法機關批准並交該管行政部門執行,但該項政策施行的後果,在尚未成為國家立法之前,由參與多中心化自治體的公民自行承擔。也就是說,用區塊鏈技術設計虛擬的「經濟特區」,但又保留「虛實整合」的空間。

聽起來有些狂想的作法,是利用區塊鏈改善議會民主效率的一種嘗試,不一定能成功實現,但比起某些政治人物掌權之後就開始在真實世界中用「模擬城市」的手法治(誤)國,風險更可控一些。不此之圖,區塊鏈技術不可磨滅、不可竄改的技術特性,至少可以用來提供政見、政策與政客言論的「供應鏈溯源」服務。

想像一個與比特幣區塊鏈整合的歷史資料庫,透過網絡監控程式記錄政黨政見與政治領袖在當權前後的所有言論,並接受小額比特幣捐贈,將相關言論的歷史記錄寫入比特幣區塊鏈這樣一個超主權記憶體。就算有人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公民到區塊鏈上一查,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邏輯混亂的官場現形記,就成為可受全人類公鑒的開放記錄。這種比蘇格拉底還讓民主政體尷尬的制衡機制,可能是維持憲政民主問責與品質管制的新作法,肯定不為當權派所喜,或許會加速催生可破解區塊鏈加密系統的量子電腦研究也不一定。這也算是一種權力、資本與科技博奕鬥爭中所創造的外溢(spillover)正能量效應。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金融科技新創投資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