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可能助弱勢又賺錢嗎?她5年失敗29次,終找出「身障就業」商機!高技術讓客戶都佩服

2019-03-25 17:11

? 人氣

從訓練身障者學習把建築管線配置化為3D建模的BIM技術,到培育必須在家工作的身障者AI標記的工作,若水成功在科技領域裡找到身障者的就業機會。然而,公司並不是以身障就業為賣點,陳潔如還說,雇用身障讓他們得到了一些一般企業沒有的優勢……究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圖/蔡仁譯,數位時代提供)

從訓練身障者學習把建築管線配置化為3D建模的BIM技術,到培育必須在家工作的身障者AI標記的工作,若水成功在科技領域裡找到身障者的就業機會。然而,公司並不是以身障就業為賣點,陳潔如還說,雇用身障讓他們得到了一些一般企業沒有的優勢……究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圖/蔡仁譯,數位時代提供)

2007年創立的若水,以社會企業創投的定位起家,後來逐漸轉向企業開拓者的角色,探索高科技領域身障就業的可能性,目前成功組成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團隊以及專門做AI標記的居家工作團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肩負這個艱難任務的陳潔如來說,佛家的哲學概念或許最能描述她的心境:「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若水座落於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大樓內,為身障者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圖/若水,數位時代提供)
若水座落於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大樓內,為身障者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圖/若水,數位時代提供)

見山不是山——5年內失敗29次,終於找到身障者的就業商機

從資通業的資深經理人,轉變為社企創業家,陳潔如一開始在心態上做了很大的轉變。她說,社會企業要關注的客戶有兩種,一種是外部客戶,也就是真正購買產品和服務的顧客,另一種是內部客戶,社會問題中需要被服務的對象——對若水來說,就是身障者。

若水從社企創投轉型成社企本身的過程中做了29次失敗的嘗試,主要是苦於找不到兩者的平衡點。

「科技創新、趨勢結合、尋找商機等,其實都是在商界裡磨練出來的能力。但社企有其社會性的本質,要了解它,心態就必須歸零。」陳潔如表示,以專業經理人的角度看很多創業機會的時候,會覺得在隔山打牛,沒辦法真正注意到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後來她靜下心,花了兩年探究身障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才終於找到切入點。

在台灣,身障者的就業有著M型化的趨勢。上層的有能力進職場,下層的有庇護型的組織如陽光基金會等協助,中間許多人只能以「一年一聘」的約聘方式到處流浪。

陳潔如說:「在統計數字上,中間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看似被解決了,但約聘制代表的是身障者的職涯沒有被累積。身障者其實不是只有一份工作就好,而是要擁有自己的職涯。」

若水團隊做了29次嘗試,終於在第30次找到了知識含量高、附加價值高,但是需要大量人力的BIM,讓身障者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職涯。而中間失敗的過程也累積成經驗,讓若水在孕育下一個AI標記團隊的時候,只花了當初建立BIM團隊時一半的時間。

見山還是山——回歸「多元」常態,扭轉身障者的劣勢

找到了商業模式,如何培訓、營運就變成了下一個挑戰。以一間有多個不同障別身障者的公司,要怎麼管理比較合適?針對這個問題,陳潔如反問:「你認為把同一個障別的身障者統整在一起比較好管理、還是不同障別混在一起比較好?」

陳潔如認為,障別本身也是一種多元,而障別的多元性也為若水帶來了優勢。(圖/蔡仁譯,數位時代提供)
陳潔如認為,障別本身也是一種多元,而障別的多元性也為若水帶來了優勢。(圖/蔡仁譯,數位時代提供)

若水一開始也認為同一個障別的身障者統整起來好管理。但相對的,那個障別的劣勢也會一併被放大。舉例來說,每次一到下雨天,脊椎損傷的朋友就很容易身體出現變化,一下子所有人都請假。在營運上這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