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傳產如何因應互聯網衝擊

2019-03-21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互聯網的衝擊造成當今許多產業進退維谷,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圖/福特六和汽車提供)

作者認為互聯網的衝擊造成當今許多產業進退維谷,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圖/福特六和汽車提供)

曾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同其他跨國石油企業被稱作「七姊妹」的Royal Dutch Shell最近宣布,與Google合作發展風箏發電。雖然聽來瘋狂,風箏發電卻不是新聞。至少十年就有在曠野中零星的嘗試。直到最近,這個點子才不只被用來展示人類無窮的發明精神。Google將X計畫中的風箏發電新創Makani Power獨立出來,而Shell也將投資參股,合作並開發技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Makani Power的風箏發電系統。(圖/作者提供)
Makani Power的風箏發電系統。(圖/作者提供)

其實Shell旗下獎助全世界發明點子的專案,早就小小地資助了另一家風箏發電新創KPS,但多年來不聞不問,好不容易去年給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如今卻決定與互聯網巨頭Google 合作,並展現誠意投資Makani Power,戰略意圖耐人尋味。與Toyota投資Uber、SiriusXM併購Pandora Media、Verizon買AOL-Yahoo等等事件一樣,Shell的行動反映出所有產業已經、或即將經歷的更深層次的互聯網化

全球各產業的互聯網化,雖經歷中國大陸的O2O熱潮破滅,仍未停止。近來產業界終於認清,互聯網化不只是單純架設網站,推出app,資料上雲端而已。甚至聘請資料專家作大數據分析,都已趕不上互聯網對各產業的顛覆。

這與企業掌握資訊科技的能力無關。事實上,正受衝擊的華爾街投行或者跨國石油公司,一直都使用最先進的資訊設備,也有足夠多的資訊工程師,時刻優化著管理與生產流程;趕不上的原因在於,足夠多的人們養成由手機出發接觸外界的生活模式,已引發各個產業中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產業疆界的重新定義,並將產業中原本運行良好的主要企業,一股腦兒甩到陌生的新環境去。

這種產業重塑的來源,是人們的不滿足。人們被手機軟體寵著,以耗能最低的生活狀態 - 順應慣性,對那些互不通聯、不協調、要求人以不同方式與之發生關係的各種人事物,感到厭煩,能捨則捨,同時也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產生新需求。

新需求要求所有產品與服務皆順應人們的新慣性,也就必須改變原本與人們發生關係的各種介面。這些改變,將以當前對多數人來說,最不可或缺之互聯網產品為準:大略是手機為介面的Facebook、Instagram、抖音、Uber、Amazon、Wechat、支付寶,以及iphone與android作業軟體等。調準過程是動態的。今日媒介是手機,很快還將囊括其他類型硬體產品以及新進的互聯網團隊,持續並全面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慣性。

雖然人人知曉,人們被互聯網養成的新慣性正取代舊慣性,但只有衝擊發生在眼前,各產業界才能想像,對自己具體的影響是什麼。比如雖然電動車已上路多年,但直到電動車的廣泛採用確定將依附網路叫車的架構時,像Shell這樣的企業,才能看到新型態用電方式的具體模式。但到了這個時候,並不是大家都有時間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