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邦觀點:蔡英文就職演說的異想-自由、寬容、公義,海峽和平,中程協議

2016-04-27 06:40

? 人氣

《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右起)發表新書《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與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左)、前駐美代表程建人在7日下午舉辦座談會。(資料照,陳明仁攝)

《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右起)發表新書《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與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左)、前駐美代表程建人在7日下午舉辦座談會。(資料照,陳明仁攝)

4 月 7 日,在台北,《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新書《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 30 年關鍵秘辛》的座談會,「九二共識」一詞的創造者蘇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前駐美代表程建人都出席了。許信良笑說,明明知道,今天的座談會是一個陷阱,是「九二共識」的公審大會,但還是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蔡英文 520 的就職演說,出席者都認為蔡英文不可能接受「一個中國」。但是在就職演說稿中,會不會出現「九二共識」這一詞呢?三人都說不知道。程建人又說,就職演說稿,依慣例會先給美國方面看過,所以也不用期待會有什麼大的意外。可能的結果,就是各方「雖不滿意,可以接受或勉強接受」。

十多年前,在一次午餐會議,張忠謀談到題外話。有一次和辜振甫見面,張忠謀想,「九二共識」眾說紛紜,直接請教辜振甫,應該可以得到最權威的說法,了解其中名堂。不料,辜振甫一開口講了一陣,本來自以為有懂的張忠謀,卻越聽越沒懂。辜振甫是兩岸交往的當局者,以辜振甫的歷練、張忠謀的聰明,居然對「九二共識」都給不出一個心領神會的說法。「九二共識」到底有什麼玄機?

20150716-022-台積電第二季法說會,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余志偉攝.jpg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余志偉攝)

蔡英文和其幕僚要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或另起爐灶表述立場?在另一場合,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建議,蔡英文520就職演說應辦公聽會,聽建議、找創意,以進行論述。筆者以為,對「九二共識」,不能只是在承認或不承認之間打轉。關鍵時刻,必須主動出招,勇於放手一博,才不會處處受制於人。以下是筆者對「蔡英文520總統就職演說」的異想:

海峽兩岸要攜手未來,就必須尊重歷史、直面現實。我回想我的親身經歷,一九九八年十月,我們代表團隨同辜振甫先生到了上海和北京。在上海的第二次,辜振甫先生做了這樣的結語:

「重要的是,唯有彼此對等定位、相互尊重,才會使所謂政治性對話具備實質內涵。希望雙方在尊重分治的現實基礎上,展開建設性的對話,逐步尋求全體中國人長遠的福祉、全中國未來的民主統一。」「承認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什麼問題都變的簡單了。」

之後,在北京,辜振甫先生又會見了江澤民主席。會晤結束前,辜先生對江主席說:「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總要務實地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江主席握著辜先生的雙手說:「辜先生,我們兩岸之間不要怕有歧見,最重要的是,今後雙方要能繼續坐下來談啊!」

我在此重覆當年,做為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特使,辜振甫先生對大陸領導人說的「大陸總要務實地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一句話,鄭重呼籲,只要雙方坦誠面對這一事實。那麼為了「全體中國人長遠的福祉、全中國未來的民主統一。」我們願意在以海峽和平為第一義的前提,進行雙方中程協議的談判。

我自己從國民黨至民進黨執政期間,在政府部門工作都涉及兩岸關係的事務。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以及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是台灣不論那一個政黨執政,都一直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而堅持的立場。從 1992 年在香港的會談,1993 年在新加坡的第一次辜汪會談,到 1998 年的第二次辜汪會談,台灣方面一直堅持此立場。「九二共識」這一名詞,是在這之後的 2000 年才被提出,其內涵的理解發揮也必須根據在此之前的歷史事實。

1993年4月27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取自網路)
1993年4月27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取自網路)

和平是發展的基礎,但和平從何而來?哲學家史賓諾莎(Baruch Spinoza)有段話:Peace is not an absence of war, it is a virtue, a state of mind, a disposition for benevolence, confidence, justice. 

我在此,將之解釋為:

和平,不只是《西線無戰事》。

和平是一種人間正道,一種心靈狀態。

是善意言行、真誠信心、公理正義的一體展現。

1945 年 9 月 3 日,在東京灣,麥克阿瑟將軍代表同盟國,在「密蘇里」戰艦上接受日本的投降時,致詞說:「我個人的深切期望,也是全人類的期望,從這一莊嚴的時刻開始,告別過去的流血和戰爭,出現一個致力于彰顯人類尊嚴的新世界,並得以實現人類最寶貴的願望——自由、寬容和公義。」

It is my earnest hope, and indeed the hope of all mankind, that from this solemn occasion a better world shall emerge out of the blood and carnage of the past -- a world dedicated to the dignity of man and the fulfillment of his most cherished wish for freedom, tolerance and justice.

freedom, tolerance and justice,是麥克阿瑟將軍在那一莊嚴的時刻,給後世留下的珍貴提醒。是世人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所得到的教訓。美國、日本兩國之間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覺悟,才發展出今天的穩固關係。海峽兩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歷史、文化、血緣關係,自然應該更能互助合作。我想以自由、寬容、公義這三個理念,來強調我們對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理念,那就是:自由平等、文明寬容、社會公義。

美國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日本投降書。(新華社)
美國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日本投降書。(新華社)

我們也注意到,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說到:「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我想就這一句話進一步說,我們的思想所需要的就是自由、寬容、公義這三項今天普世價值的觀念。而且念念不忘,才能防止不必要的衝突,建立起保衛和平的屏障。海峽兩岸的現況,用英文來比喻,是Living Apart Together,是分居兩地的一家人。兩岸之間,唯有「雙方在尊重分治的現實基礎上」,彼此將心比心,互相尊重對方對整個中國未來發展的發言權,那一切都可以坐下來談。

198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120週年,大陸方面發行了辛亥革命領導人物紀念郵票。(作者提供)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120週年,大陸方面1986年發行了辛亥革命領導人物紀念郵票。(作者提供)

198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120週年,大陸方面發行了辛亥革命領導人物紀念郵票,有孫中山、黃克強、章太炎。首日封上並且有孫中山的墨寶「奮鬥」。我在此宣布,每年的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從「植樹節」改名為「和平奮鬥日」,以彰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及我們為和平發展奮鬥的決心。

1912 年十月十日,黃克強先生作〈武昌起義一周年紀念會祝詞〉:

「江漢湯湯,這似水流年,常記取八月十九;

風雲鬱鬱,願中華民國,繼自今萬歲千秋。」

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是對辛亥革命以來,先烈先賢為實現「願中華民國,繼自今萬歲千秋」此一偉大理念的延續。希望海峽兩岸雙方在尊重分治的現實基礎上,落實和平發展的許諾,貢獻一個寬容和解的典範給世界,給未來的中國。

*作者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