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當「兩個」歐洲變成「一個」的那一年:紀錄片《1989》

2016-04-17 09:51

? 人氣

如今人們提到歐洲,大多會想到「那一個」歐洲,也就是由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歐盟執委會、歐洲高峰會等組織所領導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或者說,那個只要憑藉著《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成員國身份證或申根簽證,旅人就能暢行無阻、彷彿國境邊界已然消失的歐洲大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不過才二十多年前,歐洲那時候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這當然不是指歐洲大陸曾經在地質上可以分為兩個板塊,而是不管是沿著共產主義/市場經濟、一黨專政/多黨民主等形而上的價值切面做出區分,還是從形而下的國民生產毛額、或者華沙與北大西洋這兩個軍事政治同盟來進行觀察,彼時歐洲總是可以從意識或生活型態上,被我們再清楚不過地辨別出「東邊的歐洲」和「西邊的歐洲」。而分隔這「兩個歐洲」最具體而微的象徵物,當然就是矗立在東西柏林之間的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

【延伸閱讀】閻紀宇專欄:柏林圍牆倒塌 25周年回顧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風傳媒協辦的最新一場「思沙龍」活動,選擇了《1989》這部紀錄片作為開場,確實饒富興味。因為「歐盟」這個名稱雖然要到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才正式在國際社會間粉墨登場。但要說東西「兩個歐洲」的間線與區隔開始模糊,該要從冷戰告終的1989、鐵幕開始頹傾的1989、當然也是柏林圍牆倒塌的那個1989說起。在大批東德民眾衝破鐵幕及柏林圍牆的這一年,所謂「一個歐洲」也才算是真正地悄然成型。

如今27個年頭過去,歐盟已有28個成員國、《申根公約》也早在1995年生效,包括土耳其、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國,甚至還在排隊等候加入歐盟行列。但另一方面,歐盟的美好坦途也在近年的發展中開始生變:北約與歐盟的東擴在烏克蘭踢到大鐵板,甚至引發了連年不歇的內戰;歐債危機仍在暗處蠢動,也讓經濟狀況迥異的歐盟成員同床異夢;敘利亞內戰引發的百萬難民/移民潮,持續撞擊各國邊境與歐洲引以為傲的普世價值;發生在法國巴黎與「歐洲首都」布魯塞爾的血腥恐攻,更在挑動種族對立與右翼復歸的敏感神經。

在思考明天的歐洲還會不會是「那一個」歐洲之前,先回首來時路,看看那個對歐洲意味深長的1989年,當然有其「以史為鏡」的現實意義。

【延伸閱讀】思沙龍》百年烏托邦實驗大反思—郭崇倫談歐洲的難民、宗教、恐怖主義難題

歐盟目前有28個會員國。
歐盟目前有28個會員國。

這部由丹麥導演安德烈・歐斯特賈德(Anders Østergaard)及匈牙利導演厄沙貝特・拉茲(Erzsébet Rácz)合作的紀錄片《1989》,從時任匈牙利總理的米克洛許・內梅克(Miklós Németh)的觀點,重述了柏林圍牆倒塌之前一年的歷史。不過《1989》並不是一部典型的紀錄片,兩位導演巧妙的穿插運用歷史影像素材與內梅克新近的受訪影片,加上了事後的剪輯、配音、甚至是由演員演出的橋段,讓這一年的政治局勢演變,巧妙地重現在大螢幕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