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議題政治,是台灣困境的唯一解方

2019-03-15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光靠政黨解決不了我們國家的問題,因為政黨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圖/商業週刊)

作者認為,光靠政黨解決不了我們國家的問題,因為政黨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圖/商業週刊)

我們是一群來自於天南地北、背景迴異,或莘莘學子,或藍營政治工作者,然而因同為憂心於國家前途發展而齊聚一堂的青年世代。中華民國邁入第108個年頭,過去,在父母執輩的耕耘與開創下,經濟奇蹟,為我們帶來現代發展;民主鞏固,為我們帶來政治自由。在如此成就下,我國已然昂首抬頭地擠入已開發的民主國家之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舉世無雙的經濟奇蹟中成長,繼承一個安逸穩定民主社會的我們,卻由於經濟發展滯足不前、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平等加劇,以及未竟成熟的政黨政治,必須面對一個正在四分五裂的社會。

政黨政治,就是問題所在

而在這場決定國家未來前途的危機裡,光靠政黨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政黨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瑣碎幼稚黨派之爭,在過去的20年裡荼毒我們的政治。許多在大街小巷之間發生的民生問題,卻成為政黨派系之間最佳的利益鬥爭工具,從公共議題淪於意識形態之爭。讓這片土地的每一處角落,都因政黨政治愈加複雜,最終使得國家發展停滯不前。

由於本應處理公共事務的政黨政治,因意識形態之爭,而無法妥善運作,這自然就使得公民社會失去孕育的沃土,難以真正被建立,形成對政府與政黨的監督與制衡。因為在政黨惡鬥的政治環境中,任何公共議題,即使是高度專業性如能源,都相當有可能被政黨,趁勢操作,填入統獨、族群等元素,形塑成二元對立,非藍即綠的議題,而無法針對其專業爭點進行廣泛討論,淪於政黨與意識形態,並非專業與議題之爭。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自然就讓根植於公共議題的公民社會遲遲無法茁壯,陷入政黨與意識形態的泥淖之中。

倘若作為青年參政最重要的場域-政黨及公民社會都陷入二元對立的統獨藍綠之爭,這自然就會造成許多本對公共議題與國家發展有熱誠的年輕世代,愈加對政治感到失望,從而卻步於參與政治,導致政治市場更加充斥意識形態狂熱者與政治資源優勢者,形成惡性循環。

蔡元培先生曾說,政治不良、國事日蹙,就如同人罹重病,時間久了,就無可救藥,因此必須尋求良方來治病,而對國家與政治來說,革命就是治病的良藥。馬寅初先生認為,欲圖改革,必須自環境之改造入手。所以要讓國家擺脫困境,就必須從造成國家困境的源頭著手。忽視這一時刻的急迫性,對中華民國將會是致命的。

因此,現在我們要對抗的就不再是飢餓和貧乏,或是威權與恐懼,而是政黨政治。

議題政治,才是唯一解方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說,我們從嬰兒開始就被束縛在習慣與偏見的枷鎖裡。政治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台灣的政黨政治,就被禁錮在意識形態與想像仇恨的鐵牢中。意識形態,本來是由人的思想塑成,作為立命於世界的中心指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甚至藉由不同的意識形態彼此競爭激盪,可以淬鍊出更深邃的思想,引領世界。

然而在台灣,作為上位意識形態的統獨問題,卻向下侵蝕到各式無關乎統獨、無關乎藍綠的民生議題,讓台灣的所有問題,無論本質如何,都成為統獨、藍綠的意識形態問題,最終塑成一個只問意識形態,不問是非的社會。因此,這個時代最急迫的問題就是-民生議題是否能成為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因為我們的敵人是經濟停滯、社會不平等和貪汙腐敗,而不是我們的同胞和鄰居。

在自由民主的社會,我們當然可以有意識形態之爭。但在人民的福祉之前,如同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所說,任何偏見、感情、意見或黨派的分歧,都不能影響我們公正地綜觀全局。唯有放下意識形態之爭,才能為社會謀求最大福祉。

在激化對立的社會,我們常聽到許多關於特殊利益群體的討論,現在,我們必須關心一個長期不被關注的特殊利益群體,這個群體沒有地域、族群或政黨的界線,那就是-台灣人民。意識形態之爭,常存於可以此牟利的政客口中;然而在艱苦時代下,正如同黑格爾(G. W. F. Hegel)所說,對民眾來說,更重要的卻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事。

再也不要徬徨,今天的問題已不再是意識形態的抉擇。當務之急,並不是統獨,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民生問題;我們先是作為中華民國國民凝聚一起,並不是國民黨人或是民進黨人;而作為凝聚在一起的中華民國國民,就是要解決直接觸及普羅大眾的民生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克服意識形態的禁錮,我們就不復有逃避的地方。世界大局,變化萬千。要振興中華民國,我們就必須勇敢大膽。讓議題歸於議題,讓意識形態歸於意識形態。或者走向議題政治,或者繼續統獨惡鬥。

改革重責,在於青年承擔

如果說,充斥意識形態之爭得政黨政治,以及衍生出的公民社會和青年參政困境,正是台灣當前發展停滯、社會分裂的主因。而關注普羅民生的議題政治,則是解方。那麼,擺脫困境,讓國家發展重回正軌,便是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因為正如同魯迅所說,青年,本應是革命的,要放責任在自己身上,向前走,把革命的偉力擴大。因此具有革命本質的青年,就必須承擔改革。承接孫文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

百年之前,林語堂先生就曾說: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國事,三十歲的人都是國事管他娘。所以百年之後,我們這一時代的青年,更不能倒退,當一個坐視國家步入困境、不管國事的「漠然世代」。

即使我們沒有任何資源,但我們有蔡鍔「各備愚公之願,即可移山;共懷精衛之心,不難填海」的借鏡;即使我們沒有眾多夥伴,但我們有《尉繚子》「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鬥也、萬人之鬥,不如百人之奮也」的砥礪;正如同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言-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奉獻,有的只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或許會有人說,沒有資源、勢單力薄的青年,要想改變政治、社會與國家,無疑癡人說夢。但無論哪個時代,青年的特點總是懷抱著各種理想和幻想,這並不是什麼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只要理想不滅,改革之火就能長存。

如此,我們就能亦步亦趨地呼朋引伴,在理想實踐的過程之中茁壯成長。從小的目標開始,向大的目標走去,逐步為青年參政與公民社會鋪上道路、為青年參政與政黨政治搭上橋梁,從而讓公民社會與政黨政治相輔相成。總歸而言,放下意識形態之爭,扛起改革政黨政治重擔,大步走向議題政治,在世界浪潮變化之中捍衛中華民國。秉持這樣的想法,靠實行讓天下事業進步,便就是一位真正的「黨革青」,便就是我們的成立理念。我們並不屬於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我們屬於中華民國,現在如此,永遠如此。

黨革青發起人:呂謦煒、施漢陽、張瑋倫、陳人豪、陳亭儒、陳冠安、陳賀煦、曾濬、黃紀棠、葉宗林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