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歐巴馬總統任內的最大錯誤──利比亞

2016-04-13 06:15

? 人氣

美國第44位總統歐巴馬再過9個月就要成為「前總統」,隨著8年任期進入終樂章,越來越多訪問歐巴馬的人會想知道:回首來時路,他心中有哪些「最……」──最得意的成就、最深沉的遺憾、最可惜的未盡之業、最回味無窮的一天、最艱難煎熬的時刻、最期待的後世評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歐巴馬接受福斯新聞網(Fox News)「周日福斯新聞」(Fox News Sunday)專訪,與主持人華萊士(Chris Wallace)談到自己總統任內「犯下的最大錯誤」時,他將目光投向國境之外,但焦點不是在他任內坐大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不是血腥而漫長的敘利亞內戰,不是俄羅斯與中國的勢力擴張,而是利比亞。

軍事干預結束,噩夢上演

「(利比亞是正確之舉,但是我們並沒有好好規劃干預之後該怎麼做。」歐巴馬如是說。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反而讓人更加好奇:這個北非國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全球超級強權的最高領導人耿耿於懷?

2011年10月20日,大權獨攬42年的利比亞強人格達費(Moammar Gadhafi)被俘、慘死,鏖戰8個月的利比亞內戰──又稱2月17日革命(17 February Revolution)──至此告一段落,以美國、北約(NATO)為首的「聯合保護者行動」(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軍事干預宣告勝利。

然而勝利的喜悅非常短暫,「反格達費」的共同目標消失之後,利比亞全國陷入無政府的暴力衝突,格達費殘存勢力負隅頑抗,地方部族與民兵軍頭爭搶地盤與石油利益,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s)與世俗主義者水火不容。戰後利比亞的休養生息與民主轉型之路,從一開始就步履維艱。

從伊拉克到利比亞 重蹈覆轍

建立一個可運作的政權遠比摧毀一個獨裁政權困難,儘管有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慘痛經驗,美國與歐盟仍然在利比亞重蹈覆轍,軍事干預收兵之後似乎急著走人,並沒有全力協調利比亞各方分配權力利益、建立合作模式,也沒有協助利比亞奠定國家治理機制基礎。

2012年1月,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NTC)警告二度內戰危機迫在眉睫。2012年9月11日,東部大城班加西(Benghazi)美國領事館遭暴民與武裝團體包圍,美國大使史蒂芬斯(Christopher Stevens)殉職。2013年9月,利比亞戰前日產160萬桶的石油業幾乎癱瘓,越來越多地區陷入民兵割據。

情勢持續惡化。2014年5月16日,班加西爆發激戰,第二次利比亞內戰(Second Libyan Civil War)揭開序幕。同年8月,伊斯蘭主義民兵「利比亞黎明」(Libyan Dawn)攻佔首都黎波里(Tripoli),成立「救國政府」(National Salvation Government);國際社會承認的利比亞政府和國會流亡東部城市托布魯克(Tobruk)。利比亞從此出現兩個政府、兩個國會、多個割據勢力並立的局面。

兩個政府、兩個國會、多個割據勢力、一片混亂

結果一如歐巴馬的形容:一個面積176萬平方公里(48個台灣)、人口640萬的「大混亂」、「爛攤子」、「拖棚歹戲」。原本在中東地區算是相對穩定、富裕的利比亞,今日不僅遍地狼煙、民窮財盡,而且淪為恐怖組織的溫床、人口販運(human trafficking)的樂園。

位於地中海南岸的利比亞,這幾年持續為歐洲送上數十萬非法移民與難民,一路死亡枕籍,海域有如墳場。此外,利比亞也讓伊斯蘭國落地生根,目前至少吸納了6000名黨羽,即將成為恐怖主義輸出大國。歐洲南方大門口擺著這樣一個爛攤子、馬蜂窩,其嚴重性與威脅性可想而知。

阿拉伯之春 春意慘澹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潮起潮落5年,成績只能以「慘澹」兩字形容。利比亞、敘利亞與葉門深陷內戰,埃及重回軍事強人懷抱,巴林王室不動如山。唯一的亮點是突尼西亞,這個北非小國制定了先進的憲法,舉行公平的選舉;雖仍有動亂與恐怖攻擊,但不至於動搖國本。突尼西亞讓人在寒意料峭之中感受到些許春意,它的北非鄰國利比亞呢?

利比亞最近總算傳出一系列好消息:制憲委員會磋商會議6日閉幕,就起草格達費政權垮台後的首部憲法達成共識;「救國政府」5日宣布解散;今年1月才成立、但得到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Accord,GNA),以總理薩拉傑(Fayez Serraj)為首的多名主要成員也在本月初進駐的黎波里。

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總理薩拉傑(Fayez Serraj,中)(美聯社)
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總理薩拉傑(Fayez Serraj,中)(美聯社)

曙光乍現 危機潛伏

今日的利比亞到底有多難治理?從兩個數字可窺一斑:1700與2000萬。目前利比亞大約有1700支民兵組織,分屬不同政治派別。利比亞第一次內戰結束之後,大約有2000萬件槍械流落民間,其中不乏高射砲等重型武器,整個國家有如一座軍火市集。

經濟方面,今日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只剩2011年內戰前的1/4,今年GDP又將大幅倒退,全國1/5人口營養不良,百業蕭條,唯有人口販運業一枝獨秀。薩拉傑總理必須儘快建立可運作的中央政府,逐步彌合藩鎮割據的局面,爭取國際社會大筆經援,吸引外資重建殘破的石油業基礎設施。

在此同時,薩拉傑政府也必須遏阻快速坐大的伊斯蘭國。伊斯蘭國近來在大本營敘利亞、伊拉克勢力日蹙,經營利比亞地盤的重要性因此大增。另一方面,許多當年前往敘、伊作戰的利比亞「外籍戰士」陸續返國,其威脅更甚於地方民兵。伊斯蘭國已經建立以濱地中海城市錫爾特(Sirte)為中心的根據地,當地正是格達費的老家。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的非法移民(美聯社)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的非法移民(美聯社)

雖然國際社會對「民族團結政府」寄予厚望,但是它能否克服利比亞部族與意識型態山頭林立的「天險」?能否解散或收編稱雄各地的武裝組織?能否妥善分配政治權力與石油利益?歐美能否在遏阻移民/難民潮與壓制伊斯蘭國之外提供更長遠的規劃與援助?在在都是高難度的挑戰。

或許,任內在利比亞「犯下最大錯誤」的歐巴馬總統,以55歲盛年卸任之後,能夠效法他的兩位前輩卡特與柯林頓,持續在國際社會上發揮影響力,彌補自己的歷史性過錯;也讓他2009年莫名其妙領到的那座諾貝爾和平獎,真正實至名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