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聲中,迎來台灣史上第一場選舉:《光與灰燼》選摘(2)

2019-03-07 05:00

? 人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一週後政治立場相對溫和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遭解散,公開的政治結社消聲匿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戰爭發展,日本對臺灣的控制益趨嚴酷,日本當局希望有效整合臺灣人力及資源,成為戰爭補給站,卻又擔心臺灣人在戰場上傾向中國。一九三九年宣告「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台方針,皇民化,要臺灣人忘記自己是臺灣人;南進基地化,要使臺灣徹底成為戰爭工具。

皇民化實施的極致就是「改姓名」運動。臺灣人講求慎終追遠,「姓」對家族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是一代一代往下傳且親族間血緣相連及繼承的依據。民間常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之語,但日本政府無視這樣的文化傳統,要求臺灣人改為日本姓氏。

日本政府一方面誘之以利,給予物資配給跟子弟教育的優惠,戰爭時期資源困窘,許多人為了多拿到一些配給,讓妻兒過好一點的生活,也就配合改為日本姓氏了。但對經濟不受威脅,且具社會名望的人而言,恐怖的威脅就來了,如宜蘭著名婦產科醫師陳進東,不願配合改姓氏,日本政府惱羞成怒,徵召他做海軍軍醫,遣往菲律賓服役。而在日本政府當中任職的臺灣人,此時更面臨忠誠檢核,改為日本姓氏也就成為必要的表態了。

「皇民化」運動對臺灣人產生莫大的精神壓迫,而連宗先生在日本政府的威脅利誘下,並未隨之改為日本姓氏。同樣地,再怎麼多的鼓吹與獎勵,他也沒有成為日本政府所希望的國語(日語)家庭。

日本當局知道要完成「聖戰」,需要臺灣人的支持與協助,而臺灣人最在意的就是差別待遇,所以他一方面放寬對臺灣人的不平等對待,另一方面則透過「皇民奉公會」的運作,加強「忠君愛國」的教育。要對臺灣人宣傳日本的「聖戰」,當然要動員有名望,且平時肯替臺灣人說話,獲得民間信賴的人出來替日本政府背書。許多臺灣紳商、醫生、辯護士都被徵召為「皇民奉公會」幹部,此時已擔任民意代表的臺灣人,因具有知名度,更成為日本政府施壓對象。

歌頌戰爭,歌頌大東亞共榮圈,鼓勵臺灣子弟上戰場,為日本天皇效忠,連宗先生一樣不參與。許多辯護士朋友在主動或受迫的狀況下,加入了「皇民奉公會」,連宗先生擔任過辯護士公會的副會長,在律師界有一定的份量,此時怎會沒有壓力。但一如他所堅持的「有所不為」,他沒有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違背自己的認同與價值。

有所不為,一如他自己以毛筆字寫下的這句話,是他在面臨很多抉擇時的態度。有時,真的並不容易,特別是高壓的政權,隨時可能壓逼過來時。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書封(黃惠君提供)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書封(黃惠君提供)

*作者為二二八文史研究專家。著有《激越與死滅 - 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台北市文化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