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聲中,迎來台灣史上第一場選舉:《光與灰燼》選摘(2)

2019-03-07 05:00

? 人氣

就參選台北市會議員陳逸松的記述,各個候選人使出渾身解數,有的豎立招牌、散發傳單、小冊子,打的是廣告戰;有的挨家挨戶做訪問、懇求賜票,打的是家戶拜訪;也有開辦演講會,希望以政見訴求贏得選民支持的,打的是演講戰……。一場民主嘉年華,在這久受政治禁錮的地方,以奇花異彩綻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這是日本統治臺灣四十年後,臺灣人才的大發聲與大聚集。不管是留日回臺的菁英、醫生、地方仕紳,或自治運動的參與者,無不投入史上第一回的選舉。而選民一樣熱烈無比,投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點九。

1936年,陳逸松在太平町的法律事務所(來源;批判與再造)
1936年,陳逸松在太平町的法律事務所(來源;批判與再造)

律師參選

連宗身邊的老同學,不少人紛紛當選。聚合過臺灣菁英的臺中州第一中學校,其畢業生回到鄉里,投入公共事務,許多人在此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員中脫穎而出。如第一屆的楊老居(醫生),當選彰化市會議員,第二屆的張聘三、張煥珪分別當選臺中州南庄及大雅庄協議會員。

第三屆則有林祚爐當選豐原街協議會員、陳作忠當選永靖庄協議會員、陳天道任高雄市會議員,而這三人率皆具有日本大學法學部畢業的高學歷。至於連宗第四屆的同班同學,有陳海永(醫生)當選斗六街協議會員、吳紀東當選南投街協議會員及姜瑞鵬當選北埔庄協議會員。

而如果再加上一九三九年第二次的選舉,兩次加起來,平均每一屆都有約莫八至十位左右,擔任日治時期的民意代表。每屆的畢業生人數約六十至七十人,這樣的比例是相當高的。

而律師及法學教育出身的高知識分子,當然更參與在這場民主選舉的行列中。光是律師當選市會議員的,在台北有蔡式穀與陳逸松,新竹有黃運金,臺中有張風謨、蔡先於,臺南有歐清石、沉榮。而連宗在中央大學同屆的好友李瑞漢律師,也於一九三九年當選台北市會議員。

律師的表現相當亮眼,蔡式穀在台北市以第一高票當選,他是日本明治大學法律科畢業,自治運動的三大組織「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及「臺灣地方自治聯盟」都有他的身影,可說是臺灣自治運動的大護法。

律師以其辯才及對民主、法治、人權的掌握,成了臺灣在民主追尋及自治道路上,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在仍須與威權對抗的時代,律師因懂得法律,能與當局論法、辯法,爭取權益,而成為人民重要依靠,也成為民意託付對象。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律師蔡式穀以第一高票當選台北市會議員。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律師蔡式穀以第一高票當選台北市會議員。

戰爭陰霾 

但這樣的喜悅沒有太久,殖民地人民的身不由己,卻因日本發動戰爭,而蒙上巨大陰影。好不容易爭到的一點點自由,卻必須在其他地方交出。

一九三六年(昭和十一年)九月,暌違十七年的武官總督再現,由具有軍人身分的小林躋造擔任。什麼是思想的控制,從語言開始;如何切斷文化認同,從文字開始。戰爭發動前夕,第一道命令 - 取消報紙漢文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