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揭秘的代價》輕者身敗名裂 重者身首異處 看真相的火炬如何引燃每次歷史風暴

2016-04-15 10:10

? 人氣

報紙揭露終戰條約

時光輾轉,到了19世紀,現代報業的發展,更讓揭祕者足以星火燎原。而《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記者紐金特(John Nugent),或許便可視為新聞界揭秘的先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48年,紐金特在《紐約先驅報》上提前公布了美墨終戰條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然而,這次揭秘惹惱了當時的參議員。參議員監禁紐金特將近1個月,試圖逼問出消息來源。儘管背負著龐大的壓力,他仍未供出線人。

獲釋後,紐金特成為《舊金山先驅報》的編輯。

揭秘的過程

紐金特的事件,可以說為揭秘事件定下了基調:揭祕的記者多半會獲得正面肯定,無論是晉升、加薪或者是獲得專業美名。然而,這件事同時也伴隨著啷噹入獄的風險,更是一件耗時費力的工作。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Sussex University)的新聞學講師,前調查記者拉什馬(Paul Lashmar)便描述了這類的揭秘過程。「我們要在酒館裡頭,花許多時間和線人打交道。」拉什馬說道,「他們可能是警察、公務員,或者是公司會計部門的職員。他們會傳給你一個信封袋,這個時刻真是太棒了。」

揭秘形式的演變

然而,拉什馬認為,監視科技的發展,讓這種類型的洩密愈見減少了。畢竟,攜帶手機就有被追蹤的風險,而監視器更可能拍下整個過程。拉什馬也發現,在各種職業的線民中,公務員對於和記者打交道一事特別小心。畢竟,他們的行為可能會因為「言行失檢」而遭到懲處。

監視器的出現不代表揭秘一事便要走入歷史。事實上,事情只不過演變成了另一種形式:以新科技為輔助,一舉洩漏大量資訊。在此之前的洩密案,如揭露美國對越南軍事評估的《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必須要一頁一頁地手動影印。然而,現在只需要在滑鼠上點幾下,大量文件便存入了記憶卡中。

大量資訊的洩漏

而針對這種新的揭秘形式,推動資訊公開、處理過多起洩密案的知名記者布魯克(Heather Brooke)認為,這類電子化的大型洩密會持續下去。「保護數位資料很難,攻擊數位資料卻很簡單。」她說道。「在這個時代裡,大家都想要永存資料。而這些資料對於駭客、不滿的員工、想要洩密的人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

誠如布魯克所言,這類電子化的大型洩密不會劃下句點。畢竟,從上述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西元前470年的斯巴達祕信,或是2016年的巴拿馬文件,揭秘的形式或許有所改變,然而,真相的力量卻未曾衰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