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沛倫觀點:氣候變遷已成「國際和平與安全威脅」?

2019-03-04 07:00

? 人氣

2018年12月8日,示威者帶著寫有「阻止氣候變遷」的口罩,在波蘭COP24會議場呼籲各國領袖重視全球暖化問題。(AP)
2018年12月8日,示威者帶著寫有「阻止氣候變遷」的口罩,在波蘭COP24會議場呼籲各國領袖重視全球暖化問題。(AP)

今年1月,主要職權為維繫國際和平安全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首次將氣候變遷相關造成的風險視為對國際和平的威脅而舉行辯論,這樣的決定不乏批評的聲音,包括俄國及印度在內的幾個國家認為安理會不是一個適合討論氣候變遷問題的機構,主張與其職權不符,並且安理會成員國有限,代表性不足。雖有此等反對意見,仍有不少國家與機構認為氣候變遷的確為威脅乘數(threat multiplier),並支持安理會在此領域投注更多資源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培養及訓練在各地執行任務之維和部隊,使其能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重視因氣候變遷影響小島國家存亡的威脅;從事各項國際和平與安全決策時,更完整地將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納入風險評估的考量等;協調整合聯合國組織內外夥伴關係,以更有效的面對挑戰。今年9月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中,也預期將納入包括國家、公民社會、企業等各方的聲音,相關組織和機構也將發表更多相關研究並輔佐相關證據資料,希望提供踏實的基礎讓各國接受並採取更具野心的減輕與調適氣候變遷之作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述的眾多討論均發生在國際組織或條約締約國會議的會場中,對於無法以會員身分正式參與的我國而言,可能感覺起來遙不可及或毫無關係,然而,從國際法或對外關係的角度看來,我國也無法對於新國際規範或共識的形成完全置身事外,除我國政府機關於國內傳播相關資訊並推動參與相關國際活動外,或許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從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和解析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如國際上的討論從環境法延伸到糧食及人類安全,而至今朝向國際和平與安全維繫的面向發展,我國針對自身情形以及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要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許多長遠和不可逆的影響,需要更全面的設想。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也有可以持續努力之處,除從自身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做起外,亦可以試著更進一步瞭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國際間的討論及共識、其他國家值得參考的做法,若有越多人關注相關議題,也就更有機會檢視監督政府的政策及措施。套一句世界氣候組織副秘書所說過的話:「我們是第一個全面瞭解氣候變遷的世代,但也是最後一個能夠及時採取行動的世代。」而國際組織、國家、企業、個人等行為者均須「採取行動」,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減輕或解決現今和未來的問題。

*作者為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助理教授。本專欄由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台灣國際法學會共同合作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