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時代力量——民進黨的同盟軍,蔡英文的絆腳石

2016-04-10 06:10

? 人氣

小英的優勢在內政改革,然而她若不能擺平同盟軍內的反對力量,讓逢中必反的聲音一直擴大,其發展經濟的目標注定失敗。(陳明仁攝)

小英的優勢在內政改革,然而她若不能擺平同盟軍內的反對力量,讓逢中必反的聲音一直擴大,其發展經濟的目標注定失敗。(陳明仁攝)

時代力量的台獨主張,不是「角色扮演」,亦非跟小英扮演黑白臉,而是政治信仰的真情流露。當他們扮演兩岸政策監督者,要的不僅是煞車的角色,更是推翻賽局的破壞者。

民進黨在大選中狂勝,贏得總統與國會多數,把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徹底打趴,小英自當選後也一直維持著高民調支持度,這看似十分風光,其實當年馬英九何嘗不是如此,光環甚至更甚於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小英的政權轉移工作也顯得相當順利,政策與人事穩健沉著,與阿扁執政時的莽撞,屢屢踩踏兩岸紅線,且拼經濟無能的窘狀大不相同,似乎預示小英政府一上台就將步入坦途。

然而,深入探討將會發現民進黨政府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過去被譽為台灣奇蹟的經濟成長,在長期沉淪後能否再起,恢復昔日榮光。

其實,蔡英文提名林全組閣,便是釋出經濟第一優先的訊息。林全是前財政部長、經濟學博士,擔任公職時表現令人讚許,是扁政府時少數沒有爭議的官員。林全將是扁馬以來首位非政治考量,純係專業出身的閣揆。他執掌帥旗,意味小英政府以振興經濟為當務之急。

而林全在接受任命後,更是在媒體上強調,上任的具體任務就是蔡英文的四個經濟發展目標:就業、創新、分配、永續發展。可見英、林之間早已建立清晰的目標與共識,而這其實也是在衡量改革與重建優先順序後必然的選擇。

在小英的眾多改革選項中,國民黨不當黨產的清理、轉型正義的落實,甚或年金改革,皆有強大的輿論支持,小英是站在浪頭上,底下的翻滾與助力甚強,以小英的沉穩個性,擅於風險評估,只要不採取過激手段,將可有效降低改革的阻力,這類改革工作在她任內實現的可能性極高。

然而,經濟能否復甦,無關輿論支持與否,以及民意支持度高低。小英除了必須提出具體有效的產業政策,更要面對國際經濟與市場變化,以及兩岸關係的互動發展。

誠然,小英所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生態鏈,包括生技醫藥、綠能、國防工業、物聯網、智慧機械等,策略上似乎抓住了未來產業大趨勢,重點要把製造端回台灣,以本土為基礎發展產業,如此就可避免掉入經濟成長,就業所得卻未隨之提高的陷阱。

此一策略類似美國總統歐巴馬喊出的製造業回流。美國經濟回溫,製造業的回流固然居功不小,但主要仍得力於掌握新產業的趨勢,一些世界新產業龍頭大抵為美國企業,而且美國也有頁岩油開發的優勢。

反觀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屬於淺碟子經濟型態,無力支撐起小英五大創新產業。

衡諸全球市場,也只有中國具有吸納它的能量,可以成為台灣產品的出海口,更何況現階段台灣對中國、香港出口已佔四成,以中國為主的海外生產比也達到53%,即便未再增加,如此高度的經貿依存關係,仍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兩岸關係在小英上任後能否維持穩定,乃是其產業政策成敗的關鍵。弔詭的是,兩岸關係是小英最不願碰觸的敏感領域,卻成為其發展經濟的關鍵。這方面顯然將是小英執政後的最大難題。

持平而論,民進黨的獨派立場與主張固然未曾改變,但在小英的帶領下逐步走向務實,成為中國政府可以期待的對手。因此在520就職前,雙方顯然都不願意把話說死,一直保留迴旋轉圜的空間。

但是台灣近幾年政治氛圍丕變,一股政治力量在洪仲丘、太陽花事件後崛起,表面上打著公民意識覺醒旗幟,實際上卻是民粹當家,在島內抗爭有理,對外則逢中必反。

孫文遺像陪太陽花度過一個月。(資料照/吳逸驊攝)
孫文遺像陪太陽花度過一個月。(資料照,吳逸驊攝)

這股力量在台聯式微後,以時代力量作為代表,結合激進獨派舊勢力與所謂天然獨的年輕世代,對中國表現出更加決絕對抗的態度。他們雖然只有5席,但已是國會第三大黨,而且聲量特別宏大。

尤其是在兩岸議題上,反對服貿、貨貿,中國產業對台企的購併參股,特別是台灣經濟支柱的半導體產業,更被視為中國不可碰觸的禁區,因此反對開放中資參股台灣IC 設計產業,甚至以中國觀光客消費力弱、破壞力強為理由,不惜讓觀光業萎縮,也要限縮象徵中國崛起的中國觀光客進入台灣。

他們更主張要把兩岸監督條例的「兩岸」改為「兩國」,企圖偷渡「兩國論」,而且法律效力溯及既往。如此一來,必然激怒中國,原就復談不易的服貿、貨貿將會陷入僵局。未來兩岸產業合作壯大,聯手進軍國際市場的路徑將被阻斷,甚至淪為兩岸產業相殘的局面。一旦落此下場,小英的五大創新產業的建構,不但缺乏海外市場,更徒增來自對岸的競爭對手,陷於艱苦經營局面,最後必一事無成。

更嚴重的是,時代力量的台獨主張,不是「角色扮演」,並非跟小英扮演黑白臉,而是政治信仰的真情流露。

如果他們的力量薄弱,或許只能喊爽的,但是挾著選舉的勝利,以及這些年來白色力量抗爭、公民意識崛起與天然獨年輕人增加,時代力量確實代表一種社會的輿論與心聲,擁有龐大堅實的社會基礎。

所以當他們扮演兩岸政策監督者,要的不僅是煞車的角色,更是推翻賽局的破壞者。日前在以反中著稱的經濟民主連合舉辦的太陽花學運座談會上,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即向小英拋出訊號,質疑民進黨對北京維持戰略模糊,對貨貿談判不表態,「民進黨真實態度是什麽?」

他揚言,民進黨政府若接受貨貿談判結果、重啟服貿,除引發公民團體質疑,越來越「天然獨」的青年世代也會有所抗拒。

20160318-SMG0045-012-經濟民主連合318兩週年論壇 -憲法一中?迴避統獨,能有民主嗎?-吳介民(蔡耀徵攝).jpg
吳介民在經濟民主連合318兩週年論壇上表示,若民進黨未來開放美豬或重啟服貿談判,恐會面臨社運團體的檢驗,以及「天然獨」青年世代的抗拒。(蔡耀徵攝)

由此可見,這些民進黨對抗國民黨時的最重要夥伴,如今已經變成民進黨打倒國民黨後施政的最大絆腳石。島內反馬人士的一貫論調,就是馬太過於向中國傾斜,依賴中國,才把經濟搞壞,這是倒果為因的扭曲。台灣經濟的崩潰,並非自今日開始,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後,又面對高工資、高土地價格、多抗爭的不利環境,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中國提供低勞動成本與租稅優惠作為續命仙丹,台灣產業外移無路,經濟早就像日本一樣迷失,豈只二十年?

持平而論,馬英九執政以來唯一的可取之處,反而正是備受批評的兩岸關係。他堅定不移,不畏壓力,提升兩岸關係達到前所未見的緩和與高潮;相對的,馬英九的失敗,大部分是無能與內政問題,例如所得倒退、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他的兩岸成就因此被抵消了。

現在看來,小英的優勢在內政改革,但是,她若不能擺平同盟軍內的反對力量,讓逢中必反的聲音一直擴大,其發展經濟的目標注定失敗。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5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