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留下的味道就是招牌,不能砸了:《啊,這味道》選摘(2)

2018-05-02 05:10

? 人氣

「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還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示意圖,取自flickr)

「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還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示意圖,取自flickr)

肉骨茶是喝湯還是吃肉?

肉骨茶有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從名稱裡就能知道,一樣是肉骨,另一樣就是「茶」了,之所以把茶加上引號,是因為那茶非茶,而是中藥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當地人來說,肉骨茶的「茶」又比肉骨來得重要,很多人是衝著喝湯而來吃肉骨茶。許多小孩子不愛吃肉骨,父母親也會在白飯上淋湯汁給小孩當作一餐。而正因為好湯難求,許多店家牆上會貼布告明說「不可續湯」,友善一點的則寫上「可續湯一次」,以謝絕索求無度的饕客們。

20180419-《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聯經出版提供)
「正因為好湯難求,許多店家牆上會貼布告明說『不可續湯』,友善一點的則寫上『可續湯一次』,以謝絕索求無度的饕客們。」(聯經出版提供)

肉骨茶湯有何獨到之處呢?各家因配料、煲煮時間而口味各異,但當歸、黨蔘、桂皮、川芎幾樣藥材是必有的,講求補中益氣、活血祛濕;其他如八角、甘草、熟地、玉竹等則視店家偏好採用。

除了中藥材,湯底另有配料與調味料。在巴生,肉骨茶必放黑醬油,黑醬油能使豬肉色澤透亮誘人,當地人視為肉骨茶的靈魂。只是用量需斟酌拿捏,過少則肉色不美;過多會使肉色暗沉並引出黑醬油的苦味。除了黑醬油外,肉骨茶還放醬油(當地稱醬清),醬油能控制湯底味道,達到偏甜、偏鹹或帶出豆醬香等效果。另外,大馬肉骨茶也跟新加坡一樣,會放胡椒與蒜頭。

肉骨茶的由來

肉骨茶以組成元素來說,被認為源自潮州,因為潮州人飲食很講究藥膳食補;而就發音來看,「Bak kut teh」是福建話,創始店的創辦人也是福建人,所以又被人們認為是源自福建。那麼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還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

我被熟人領進肉骨茶世界的叩門磚就在肉骨茶的大本營──巴生,比起大馬其他地區的肉骨茶,巴生的湯底相對醇厚,品質也相對受到肯定。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區看到的肉骨茶專賣店,有些會標榜「來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臺灣的肉圓店即使開在別的地方,還是會打上「彰化肉圓」、碗粿店會打上「臺南碗粿」的名號一樣。

在巴生舊區,人們暱稱「橋底下」的盛發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馬肉骨茶創始人李文地後代所開枝散葉的店家之一,可說血統純正。大馬飲食作家林金城在《知食份子尋味地圖》中提到肉骨茶的由來:一九三○年代在巴生鐵橋旁有兩家小吃攤,一家是李文地所開,賣燉肉骨與蔥油飯;一家是陳瑞所開,一樣賣燉肉骨與肉羹湯,兩人都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省永春縣。

早年小吃攤沒有品牌也不興立招牌,很多人去吃東西總興取一些小名以便辨識,例如北京一家滷煮名店創始人叫陳兆恩,商號便叫「小腸陳」,一家爆肚名店的創始人叫馮天杰,商號便叫「爆肚馮」,大馬的華人也延續這項習慣,李文地開的燉肉骨店就簡稱「肉骨地」,陳瑞開的店則簡稱「肉骨瑞」,一開始當地並沒有人說「肉骨茶」這個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