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霸凌雙重角色困境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登國際期刊

2018-08-02 18:46

? 人氣

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利銘霸凌事件中不只有單純的受害者與霸凌者(圖/徐炳文攝)

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利銘霸凌事件中不只有單純的受害者與霸凌者(圖/徐炳文攝)

校園霸凌事件偶有所聞,國立中山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比利時根特大學合組研究團隊,歷時一年多深入研究霸凌事件中鮮少被關注的「雙重角色」,發現雙重角色者的發展可分為單一角色、雙重角色、雙重角色的反轉或終結三個階段,藉由了解雙重角色者的發展歷程,將有助於協助教師及輔導人員及時介入和制止,此研究結果獲刊於「兒童及青少年服務期刊」(SSCI)。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利銘指出,霸凌事件中不只有單純的受害者與霸凌者,雙重角色者因為被別人欺負,同時也欺負別人,所要面臨的身心困境遠比單一角色的霸凌者或受害者來得嚴重;他們會轉變為雙重角色,主要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像是學生被欺負後,向同學或師長求助無門,轉而採用其他因應策略也不見成效,被欺負又無法因應,不斷循環,造成學生自我價值低落和負向情緒的累積。

受害學生模仿霸凌者行為 以求終止自身受害

「若一直沒有獲得師長協助,這些孩子會自己找出口,尋求其他因應方法。」陳利銘表示,根據訪談資料顯示,這些受害學生透過觀察模仿霸凌者的行為,也開始攻擊其他更弱勢的學生,以求能終止自身受害的狀況;透過這種方式,他們得以發洩情緒、提高自我價值感以滿足其內在需求。

中山教育所及比利時根特大學雙聯學位博士生宋宥賢提到,學生一開始都只是單一角色的霸凌者或受害者,接著進入雙重角色階段,也就是在被欺負的同時,會去欺負比自己更弱勢的學生;最後一個階段,則是終結雙重角色者,例如畢業或轉學,或是反轉回單一角色的霸凌者或受凌者。

概念易誤判 行政、學務、輔導皆須區辨

另一方面,霸凌者也有可能轉為受害者。研究團隊認為,現行為人所知的反擊型霸凌,其實是一個不合適的概念,因為只包含了受害者反擊,無法包含霸凌者被排擠後轉變為雙重角色者的狀況,建議以「霸凌雙重角色者」來指稱同時霸凌別人、也被霸凌的學生較為適當。

此外,反擊型霸凌在實務上經常被誤判,認為受害者學生也出手反擊,因此是勢力對等的狀態,不能被稱為霸凌,或者把受害者視為霸凌者來通報,對後續處置及輔導造成不利影響。建議在行政通報、學務及輔導端,都應區辨出雙重角色者與單一角色者在形態及處置上的差異。

成人及同儕協助 有助改善霸凌狀況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顏正芳說明,激起對弱勢學生的同理心,或反省自身行為的適切性,都有助於降低雙重角色者的霸凌行為;至於同儕及成人的協助、轉換學習環境、反省及調整不當行為、學習捍衛自身權益並與原霸凌者進行適切對談溝通,則有助於改善雙重角色者的受害狀況。

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M. Valcke也提醒,成人及同儕協助是相當重要的,若成人及同儕無法提供有效協助,可能會讓單一角色惡化為雙重角色者;反之,若成人及同儕能提供有效協助,不但有助於預防單一角色惡化為雙重角色,更能改善雙重角色者的霸凌或受害狀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炳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