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問中學 哈佛大師馬佐:唯有創新教學才能教出未來創造者

2017-12-07 19:25

? 人氣

哈佛講座教授馬佐應邀赴清大演講「全腦開發:翻轉教學以啟發創新」,直言唯有創新的教學方式,才能教出未來的創新者。(圖/清華大學提供)

哈佛講座教授馬佐應邀赴清大演講「全腦開發:翻轉教學以啟發創新」,直言唯有創新的教學方式,才能教出未來的創新者。(圖/清華大學提供)

推動創新教學及翻轉教育而享譽全球的哈佛講座教授馬佐(Eric Mazur),6日對清華大學近4百位師生演講「全腦開發:翻轉教學以啟發創新」,簡報中出現令人意外的中文字「學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佐說,中文說得好,「學問」就要從問中學,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單向教學方式必須改變,唯有透過創新的教學方式,才能教出未來的創新者。

馬佐指出,在過去50年,已有許多低階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他能預見,未來50年還有更多的工作要被人工智慧及電腦取代,甚至包括律師、醫師的部分工作。大學校園應該加快改變教學的腳步,要教學生解決問題、教他們人工智慧做不到的東西。

大學需加快改變教學腳步 教學生AI做不到的東西

馬佐是哈佛大學的物理與應用物理Balkanski講座教授,曾任應用物理學群主任,同時也是哈佛教育研究所的合聘教授,現任美國光學學會會長。

馬佐在哈佛教書35年,不斷問自己如何教得更好、實驗創新的教學方式,他昨天在清華的演講,除吸引不少物理、教育系所學生,更吸引許多老師前來取經、踴躍提問。

哈佛講座教授馬佐的簡報中出現「學問」兩字,他認為學問就是要從問中學。(圖/清華大學提供)
哈佛講座教授馬佐的簡報中出現「學問」兩字,他認為學問就是要從問中學。(圖/清華大學提供)

在教學過程中,馬佐逐漸體會,思考是學習很重要過程,但在課堂上「聽」與「想」卻難以兼顧。馬佐笑說,「從來沒有一個學生要我在課堂上閉嘴,讓他安靜地好好思考5分鐘。」

一些測驗結果也顯示,他的學生可以解說牛頓第三定律,但卻無法回答真實世界中的車禍對撞受力問題,「這似乎是知識的詛咒,懂得愈多的人,愈難把知識教給初學者。」

馬佐表示,過去的教育方式著重於資訊的傳達,通過強行複製來重現既有知識,難以產生新的思維;未來教育則應聚焦團隊合作及創造性思維,並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且傳統的教學方式把較簡單的知識傳達放在課堂上,卻把較困難的消化吸收部分留在課後讓學生自行摸索,這並不合理,「我們一定要翻轉,讓授課聚焦在消化吸收這一部分。」

馬佐發展創新教學方法 提問、討論、解答

馬佐後來發展出的教學方法,可分解為「老師提問→學生安靜思考幾分鐘→用按鈕或手機答問→學生彼此討論→重新作答→老師解答」幾個步驟,不斷重覆提問到解答的步驟。前提是學生在課前必須預習,如看老師的提供的筆記或磨課師線上課程。

透過這樣的步驟,馬佐發現,他花10分鐘精闢講解,但台下學生卻仍一臉疑惑的題目,卻在教室亂成一團,七嘴八舌討論2分鐘後,學生們臉上露出了「喔,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神情。

A學生幫B了解,C學生協助D解答,B與D不懂的地方,可能完全不同、卻都得到幫助,「這是我一個人面對二百多位學生講解時無法做到的。」學生們在發現同儕比自己更懂之後,也會產生動力,更努力想要跟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