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獎」觀看門道:那我懂你意思了! 剖析「2017高雄獎」視覺符碼 高美館推三場Gallery Talk微講座

2017-04-27 13:53

? 人氣

2017高雄獎得主許進源的作品《困‧囚》。(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7高雄獎得主許進源的作品《困‧囚》。(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4月底開始,將進行三場「2017高雄獎」Gallery Talk微講座,分別於4月29日、5月13以及6月10日,週六下午兩點到三點半於四樓展覽室舉行,特別邀請同為藝術創作者的黃小燕與李俊賢老師、「2017高雄獎」複審總召薛保瑕老師,以及觀察員秦雅君與五位「高雄獎」得主進行對談。免預約報名,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何解析參展作品?抽象中傳達怎樣訊息? 

「高雄獎」作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獎項之一,提供了年輕世代展現自己的舞台,展出作品向來面向多元,不乏許多反映社會的議題以及流瀉個人情感的優秀作品,而本屆「高雄獎」的參展作品相較以往又有何不同之處?這些當代又抽象的作品又試圖傳遞出什麼訊息?無疑是觀展者最為好奇的問題。

近距離接觸 由專家擔任展場導覽員

作為觀賞者的我們又要如何正確接收作品中視覺符號的意義,與創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緊密貼合?在畫面技巧的展現與創作歷程之外,作品中又藏匿了什麼只有創作者才知曉的秘密呢?不妨周末走一趟高美館,讓老師們作為你的展場導覽員,帶你邊看邊學。

4月29日(六)下午2點微講座將邀請李俊賢(藝術家)與黃小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擔任首場對談老師,這兩位身兼創作者、教育家、以及藝術行政工作者多重角色的相遇,會激發出多少火花?可想見的是小燕與俊賢雙人"答嘴鼓"不單只是陳述個人對作品的看法,雙人的意見交鋒,肯定值得期待!

第二場次微講座訂於5月13日(六)下午2點,由本屆「高雄獎」複審總召集人薛保瑕老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前視覺藝術學院院長暨視覺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 在展覽室中,由現場作品層次,與作品中視覺符號如何表述創作者的理念,成為其美學元素轉譯的化身,與民眾犀利分享。

6月10日(六)下午2點的最後一場微講座,將帶來一場豐富又精彩的總結。由「2017高雄獎」觀察員秦雅君主持,邀請陳劭彥、張淳皓、廖敏君、許進源、鍾佩蓉5位「2017高雄獎」得主出席,民眾平時關於「高雄獎」的問題都不知道可以向誰詢問?想要知曉「高雄獎」二三事,可以問得獎者本人,在最近的距離與「高雄獎」得主們對談,擔任過兩屆「高雄獎」觀察員的秦雅君也會在現場穿針引線,把民眾沒有想到的問題也一併挖掘出來!

《2017高雄獎》自3月18日至6月17日於401-403展覽室、多目的室、戶外圓形廣場南側草坪展出。歡迎民眾踴躍參與臺灣當代藝術的年度盛會。

2017高雄獎Gallery Talk「3場場次表」。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7高雄獎Gallery Talk「3場場次表」。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