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圈養海豚,數位實景互動表演可成出路?

2015-09-28 11:20

? 人氣

海豚應該自由自在優遊於大海之中。(海豚灣截圖)

海豚應該自由自在優遊於大海之中。(海豚灣截圖)

內地水族館和海洋主題樂園的建設熱潮高漲,觀眾對海豚表演的需求巨大,使中國成為被捉野生海豚的最大輸入國。單是惡名昭彰的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血色海灣」,過去6年間就有高達3成、即逾200條的活捉海豚輸往中國,使當地捕豚事業持續不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見中國成為活捉海豚的最大市場,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海豚灣》(The Cove)主角兼知名保育人士Richard O'Barry與瑞士記者Hans Peter Roth合著的同名書籍今年4月推出簡體中文版。兩名作者更到訪內地4個城市宣傳新書,希望提高中國人的保育意識,從而減少對海豚表演的需求。

德國獨立環保人士Sasha Abdolmajid亦有同行,他們一同參觀了當地水族館,Sasha更把圈養海豚的設施環境上載到他創立的網站Ceta-Journal上,希望引起外界關注當地的惡劣情況。

本地保育人士Suzette Ackermann與Sasha進行了專訪,談及他在內地的經歷,以及對香港海洋公園的看法。Sasha認為,海洋公園作為區域領先龍頭,不應以保育作為藉口,繼續海豚表演,應可嘗試創建高科技3D匯演,以代替圈豚海豚,甚至為區內海豚館樹立終止圈養海豚的榜樣。

以下為訪問重點。

1). 你對區內海豚館的建設熱潮升溫的擔憂是甚麼?

Sasha:這確實令我擔憂,每一個海豚館的建設,意味著有更多海豚在野外被捕捉。海豚館經常強調海豚表演的「教育功能」,但毫無疑問這是虛偽的。圈養海豚被迫進行表演,會導致牠們情緒受壓,出現行為問題,對牠們的健康十分危險。

2). 香港海洋公園聲稱園內沒有海豚是從野外捕獲,而且在圈養環境內,牠們得到更好的照料,甚至被野生海豚長壽,你的看法是?

Sasha:這顯然是荒謬和錯誤的,大量研究證實海豚在圈養環境的壽命較短。在自然環境下,海豚有正常社交群體,每日可以暢游數十英里,但在圈養環境中,狹窄的水缸設施大大限制牠們的活動範圍,牠們更要承受擠迫、嘈音、感染和表演壓力,這些都是造成牠們短命的原因。

3). 那你認為香港海洋公園內的海豚設施如何?

Sasha:相對而言,海洋公園內的設施環境比東南亞大部分海豚館都要好,東南亞與中國內地大部分海豚館面積狹窄,海豚的環境更糟,但無論水族館的面積有多大,對海豚而言,都只是一個充滿氯氣的監獄。

4). 近年保育人士積極聲援"Empty The Tanks”運動,你認為對區內動物福祉會有甚麼影響?

Sasha:"Empty The Tanks”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要令世界上每一個地方的海豚館都關閉,讓野生動物不再受圈養之苦。現今瑞士、英國、挪威及克羅地亞都已是榜樣,不再營運海豚館,也就不再輸入活捉海豚。2013年,位於亞洲的印度也宣布禁止海豚表演,因牠們擁有高智慧,訓練他們為人類表演是「不道德」的行為。

5). 對香港海洋公園的建議?

Sasha:海洋公園作為區內領先的主題樂園,園內有眾多遊樂設施,我相信即使其關閉海豚館(海洋劇場),也未至於影響人流。相反,如果適當運用高科技,說不定可以成為另一個特色,吸引遊人之餘,也可起宣傳保育之效,譬如以3D互動裝置制作實景互動海豚表演,取代久經訓練而死氣沉沉的圈養海豚。既然海洋公園具領先地位,更應嘗試在科技上創新,樹立榜樣。

實景模擬表演的效果圖。(作者提供)
實景模擬表演的效果圖。(Landmark Entertainment Group製作/作者提供)

6). 那市民又可以做些甚麼?

Sasha:很簡單,每論到哪裡,絕不光顧海豚館。除了電影《海豚灣》以外,同名著作最近推出繁簡中文版(台譯《血色海灣》),關心海豚的市民應該看看。另一套應看的是兩年前推出的紀錄片《殺人鯨奪命控訴》(Blackfish),講述在2010年,一宗在美國著名的海洋世界(SeaWorld)發生的殺人鯨蓄意殺死訓練員的個案,反映鯨豚所遭到的不人道對待。

該片在美國引起哄動,近月連One Direction的Harry Style在演唱會中也呼籲歌迷抵制,而最新數據顯示,海洋世界的盈利急跌84%,股價亦從高位下挫逾半。

我相信以上資料,都能改變市民的心態,不再支持圈養海豚表演。

Sasha在北京拍攝的海豚館環境,海豚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僅足以牠們轉身。對於海豚而言,這顯然是一種虐待。(作者提供)
Sasha在北京拍攝的海豚館環境,海豚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僅足以牠們轉身。對於海豚而言,這顯然是一種虐待。(作者提供)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關注環保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