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還是保留?從日劇《dele 刪除人生》看「數位遺物」

2018-08-30 15:47

? 人氣

「即使你死去,你的手機、電腦仍舊活著。」若上述這句slogan讓你很有感,就千萬別錯過日劇《dele 刪除人生》,它用懸疑緊張,同時又溫柔且憂愁的口吻,訴說了一篇篇關於「數位遺物」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dele 刪除人生》的劇情,以一家名為「dele.LIFE」的公司為背景,dele.LIFE的業務是協助委託人刪除掉數位裝置裡,那些「死後不想被人看見」的檔案。委託人簽約時會設定一個時間,當該數位裝置未使用超過36小時或48小時,dele.LIFE裡的警示便會響起,這時候會由新人真柴祐太郎(菅田將暉 飾)負責確認委託人是否死亡,再由所長坂上圭司(山田孝之 飾)執行刪除工作。

這是一個可以一整天不見到家人朋友、不出門,卻不可能不滑手機、不開電腦、不上網的年代,一個「delete」鍵,就足以抹去了你的另一個秘密身份,或藏在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此輕而易舉,但又怎能不慎重其事呢?因此在坂上按下按鈕之前,兩人抽絲剝繭、拼湊出委託人生前軌跡的過程,便成為故事精彩之處,而更甚,拼湊出來的究竟是真實,還是另一份刻意塑造出的模樣,又更耐人尋味了,沒有當事人可以宣布正確答案,讓數位世代陷入另一份解讀的曖昧。

跳脫劇情回到現實生活,這些數位檔案的曖昧之處,還在於不知如何界定,當事人離世後,電腦、手機這些有形之物固然是遺產,但裡頭的內容呢?從拍攝的照片動畫、數位銀行到在網站、SNS社群媒體、線上遊戲裡登錄的帳號,這些「看不見」卻扎實存在的「遺產」該如何定義,成為新的課題。

要如何處置自己的「數位遺產」,成為現代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圖/陳怡秀攝|想想論壇提供)
(圖/陳怡秀攝|想想論壇提供)

有一項真實案例發生在德國。2012年12月3日,一名15歲少女在柏林地下鐵被列車撞擊,送醫後仍傷重不治,但悲劇之後又衍生出責任歸屬與賠償問題,家屬欲釐清:這是一場意外,還是少女抱有自殺意圖?少女的父母向Facebook申請希望能登入女兒的帳號,觀看其發文與聊天訊息,但遭到Facebook以「必須保護少女及其友人的隱私權」為由拒絕。

德國下級法院於2015年判定,Facebook帳號含括於繼承法的範圍內,認為父母有權登入,但在2017年上訴法院支持了Facebook的說法,推翻裁決,認為德國基本法中保障了公民無論生前、死後都享有隱私權,女孩在過世的當下即等於和Facebook的合約告終,故無法由父母所有。該案件最後移交到聯邦最高法院,今年7月判定父母有權接管帳號,因為死後私人日記與信件移交給合法繼承人相當常見,沒有理由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數位內容。面對這項結果,Facebook聲明這的確是一項棘手的問題,因為他們雖同情這個家庭,但仍堅持有責任保護使用戶個人與其交流的隱私,他們不同意法院的判決,卻也認為這段冗長的過程,呈現出該議題的複雜難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