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麵線有白色也有紅色?美食達人揭台灣小吃的秘密:其實它會「變色」,有這個辛酸原因…

2018-08-21 10:43

? 人氣

在沒有美食評鑑與料理節目、交通與網路都不發達的年代,幾百年前一道鄉下的地方料理該如何「爆紅」? 得靠說故事。常常下江南四處品嚐美食的乾隆皇故事最多,這如同是由皇上點評、古代中國版的美食評鑑。這類「龍心大悅菜」在歷史上所在多有,跟乾隆皇掛上關係的料理尤其多,是因為他在位時間長又愛到處跑,故事的套路也很固定,多是某一位地方官員進獻,皇帝老兒吃得開心就賜名,從而打開全國性的知名度,就連麵線糊這種閩南鄉土小吃也是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龍鬚粥的真相── 意外美妙的剩菜雜燴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時來到泉州羅甲村,這是個一窮二白的村落,沒什麼好菜可端上檯面招待皇帝,正好有一位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想盡辦法翻出一些之前剩下的豬骨、魚刺,處理乾淨後全扔下鍋熬湯,她再加入麵線碎與地瓜粉,做出了一碗有模有樣的麵線糊。乾隆吃了龍心大悅,進而賜名「龍鬚珍珠粥」。然而只要多看幾則同類型的故事就會知道,沒有正式歷史文獻的典故多是穿鑿附會,不過看似無稽的傳說的確能為許多荒僻的鄉土料理增香添色,有助於各地方菜的推廣普及,就有如古代至尊版的東方美食指南,放到現在來看,也算是一種「說故事行銷」的古早案例──至於皇帝本尊是否真的明察暗訪到過當地,反而沒有人會深究了。這龍鬚珍珠粥就是許多人愛吃的糊狀麵,福建泉州人更是死忠支持者。麵線糊是許多老泉州人的早餐,別處是燒餅、饅頭配油條,他們則喜歡一碗麵線糊配上一根油條,這是一整天的活力來源。有道是「沒吃過麵線糊,就不算是泉州人」。這道小吃除了主原料有細麵線、地瓜粉,還可加入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魷魚、鴨心、豆腐、滷蛋、煎蛋、醋肉(炸肉片)、香腸、香菇等多種配料。

好吃麵條必備:海的鮮味和大骨甘香

看一碗麵線糊是否合格的關鍵則在於湯汁。合格的麵線糊要色澤通透,湯汁濃稠且糊而不爛,鮮香淡雅,並兼具海鮮與大骨的香味,湯底最後用地瓜粉漿勾芡,也是不可少的步驟。麵線條如果僅是熟而不爛,就只是普通的湯麵而不能被稱為麵線糊。不論義大利、日本、中國北方,通常嗜吃麵者都愛吃比較Q、筋道且彈牙的口感,閩南人卻愛吃軟爛麵條,可說是全球少有,而這種習慣也進一步影響到台灣及東南亞等閩南人移民的地區。

製作上按照湯底不同,泉州麵線糊分為「魚湯派」和「骨湯派」。魚湯派的湯底主要是由小魚、魚骨、蝦米等熬成,味道鮮美而清淡。而骨湯派是由豬大骨熬成,湯濃而味甘。現在各家湯底雖略有不同,但「魚湯派」與「骨湯派」之分已不明顯了, 多半是融合兩者為一體。基本做法是將蝦殼包於紗布放入鍋中,加水以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殼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先撕成絲備用;將豬骨湯混合蝦殼湯汁煮沸後,將麵線稍稍壓碎放入湯鍋中,加鹽與柴魚粉調味。再把地瓜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麵線浮起, 鍋中湯汁成糊狀為止。最後根據各人喜好,加入滷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與油條, 撒上胡椒粉、芹菜末或香菜末即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