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空間狹小又一位難求,唸大學一定要這麼辛苦嗎?從文化「大群館事件」看大學宿舍亂象(下)

2018-08-09 15:59

? 人氣

*往前閱讀:宿舍空間狹小又一位難求,唸大學一定要這麼辛苦嗎?從文化「大群館事件」看大學宿舍亂象(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大學宿舍除了有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外,這次事件也暴露出居住品質的問題。透過媒體揭露,大群館4人擠5坪空間,顯然是偏小了,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交誼、會客的空間。荒謬的是,撇開大群館用地是否合法,對這樣的居住環境,教育部僅表示:「曾有調查研究指出較合宜的住宿空間標準,不含公共空間為每人2.4坪,若包含公共空間為每人3.6坪,大群館的住宿空間,包含浴廁每人僅1.25坪,空間明顯不足。 」更讓人訝異的是,原來主管單位這麼多年下來,居然連一個學生住宿合理的空間規範的都沒有。

大學學生住宿的供給明顯不足,且真正的需求狀況無法反應在在目前的統計資料上。同時,學生宿舍的居住品質、空間、機能等問題也從未被正視。這倒底該負責?

我們先看學校,以這次大群館為例,當年與又昱簽約的前校長吳萬益表示:「因學校宿舍不足,學校附近又一屋難求,學生每天往返仰德大道非常辛苦,因此優先考量興建宿舍及校外承租宿舍 」,並規劃將大忠館改建為學生宿舍。透過吳校長的聲明,學校顯然是知道學生的住宿需求的。但為何後來未把大忠館改建列為優先事項?很明顯的,學校並未將滿足學生的住宿需求當成重要的事。不只這次大群館,歷年來文化學生在居住上的抗議從未停過,學校仍置若罔顧,期待學校主動解決是不切實際的

那作為全國各大專校院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呢?我們看到對是否補助文化宿舍經費說法反覆,相關問題始終狀況外,事件爆發至今,到現在也完全拿不出對策。大群館事件可以說教育部對全國大專學生住宿問題的寫照:責任推給學校,總是圍繞在學校提供的數據打轉,又把主管機關的權力自我設限在發放補助款等

正如前述校外租屋人數的統計一樣,教育部對學校呈報的資料照單全收,卻不去檢視數據是否合理,有哪些問題、要怎麼解決?對宿舍的合理空間與居住品質,對照日前勞動部將公告移工住宿新基準 ,擬規範移工居住與浴廁比例等,我們的教育部卻還『將收集各大學狀況及看法,評估是否訂出建議標準。』幾十年來大學學生宿舍供給不足、居住品質堪慮,可以說就是教育部長期縱容下的結果

教育部除作為公共資源的分配者外,尚承擔著維護學生受教權益、社會公正、培訓人才等責任。面對學生與校方不對等的關係,主管機關如果仍置身事外,將使學生更加弱勢,任憑學校乃至學店的宰割。

教育部應該要積極的負起維護學生居住權益的責任,特別是現在的高教環境已大不相同,在少子化的壓力下,不管是國立私立都面臨嚴峻的招生考驗,給了主管單位保障學生居住權更大的空間。對學校來說,少子化生源減少,當然倍感壓力,但如果站在學生受教品質來說,則是提高教育品質的難得契機。學生少了,理應有比過去更多的活動空間、更少的校園資源競爭者、有更長的老師指導時間等等,當然也應有更大的機會可以住進學校的宿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