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天天在喊拚經濟,人民卻無感…經濟學教授告訴你,為何GDP增長不等於更幸福

2018-06-26 12:43

? 人氣

「如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讓人民對經濟成長更有感」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方向。(圖/資料照,陳明仁攝)

「如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讓人民對經濟成長更有感」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方向。(圖/資料照,陳明仁攝)

不管任何政黨執政,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往往都非常關心經濟成長率的高低,即我們熟知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P係指在一段期間內,一國國內所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因此,只要是在本國國內發生的生產活動都計入GDP。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國所生產的產品可能在國內市場進行銷售,也可能銷售到世界其他國家,即出口。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所得高,國內消費需求強勁時,該國所生產的產品可能無法因應國內需求,此時,就需要依賴外國進口產品來補足超額需求的部分,美國對中國進口需求所衍生的貿易赤字即是一例。相反地,若一個國家的國內需求不足以支撐其國內的生產活動時,國內超額供給的部分就必須要以倚賴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去化,即這類國家需要有非常興盛的出口活動。過去包含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皆被稱為是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代表性國家。

在我們了解經濟成長率是以一個國家的GDP高低變化來衡量後,我們就需要問,一個高經濟成長率國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是這個國家很會生產這個國家的國內經濟很好這個國家的人民過得很幸福

可以確定的是,高經濟成長率背後表示這個國家很會生產。至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幸福或國內經濟榮估則無法從GDP的總量來看,必須從GDP的個別衡量指標來觀察。這也是一般大眾在看政府公布經濟成長率時,對數字毫無感覺的原因。

一直以來,台灣的經濟結構多被認定為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因此,對歷任政府而言,如何增加出口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出口至上的情況下,政府從上到下,各部門常為了解決出口廠商所面臨的問題而面對許多責難,如台幣是否該貶值、外勞薪資是否與本勞脫鉤或環境污染等。即使如此,許多官員仍打從心裡認為增加出口才是為台灣做對的事。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出口也是國內生產的一部分,出口愈多,國內生產毛額也愈高,換言之,國內生產毛額的增加並非來自原國內消費或國內投資等國內需求的增加,而是生產給外國人消費的東西變多了,故國內的民眾自然無感。因此,過度強調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政策,現在的民眾已不太買單。

在這樣的社會認知逐漸形成後,政府的態度也從過去的以出口為主,轉向增加人民生產力與薪資的方向,希望可以增加國內的需求,以提高經濟成長率與人民幸福感的連結度,這是必要且正確的方向。當一個家庭所得逐漸增加且累積到一定的水準時,家庭成員必然會想如何過更好的生活,如果該家庭的想法沒有改變,他們的做法必然也不會改變。同理,當一個國家的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時,該國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讓人民對經濟成長更有感,還是要持續增加生產以促進出口的方式來維持經濟成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