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超愛威脅小孩「不讀書以後考不上好大學」!心理學家實驗證實:這種話對孩子根本沒用

2018-07-22 07:00

? 人氣

你有沒有聽過「別吃棉花糖」?心理學界有幾項研究非常知名,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座右銘。1988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所做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還在史丹佛大學任教的米歇爾和幾位同事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從幼兒延後享樂預測青少年能力」,許多人知道它就叫「棉花糖研究」,先讓我簡單描述這個實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0年代末期,米歇爾找上史丹佛大學附設的賓恩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問他們可否讓幼兒們參與一項實驗。校方同意了。

4歲到6歲不等的幼兒一一被帶到房間,坐在桌前。桌子中央放了一個美味的餅乾或棉花糖。想像一下,彼得是個愛講話的幼兒,他和其他許多小孩一樣,特別喜歡會動的交通工具──火車、拖車、飛機、一般的轎車。他也很愛吃甜食,沒錯,包括棉花糖。

當彼得走進房間,他的注意力立刻被那粉紅色的Q彈美味所吸引。研究人員告訴彼得他得離開一下去看看另一個孩子,艾倫。在他離開的時候,彼得如果想要,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彼得能等他回來才吃,得到的棉花糖就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彼得獨自被留在房間裡。他會怎麼做呢?許多幼兒會等研究人員拿第二顆棉花糖來,便可吃到兩顆。不過,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幼兒們紛紛使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不去想桌上這顆棉花糖。有些人把雙手壓在他們的小屁股下面,以確保他們的手指頭不會自己去抓那黏滑的美味。有些人則唱起兒歌。小孩不去吃棉花糖為什麼會那麼困難呢?

我們現在知道大腦在期望獎勵時會產生「去做」的反應,而彼得必須做出「不去做」的反應,才能得到報酬。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對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因為幼兒的大腦還未發展出繞過直覺的線路。但米歇爾的研究顯示,幼兒雖然覺得困難,但多數還是會努力克服直覺,等待之後獲得兩顆棉花糖。

我強烈懷疑一般父母會在孩子面前放上美味的零食,並告訴他們,如果能等上15分鐘不去吃它,就可以獲得更大、更好吃的零食。我想多數父母並沒有那麼做。十年後,米歇爾聯絡當年那些幼兒的父母;這些孩子現在已經是青少年了。他問這些父母幾個問題,包括他們孩子在學業、社會和心理上的表現。十年前能夠延後享樂的孩子──那些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青少年期幾乎在各方面都表現較優。

米歇爾的結論是,能夠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較強,這讓他們在許多領域的表現超前。不過,這只是眾多可能的解釋之一。對於為什麼有些幼兒延後享樂,有些卻做不到,還有另一種解釋:幼兒對未來的期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