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能看懂《射雕》嗎?金庸英譯者公開翻譯小心機,「這樣」行銷讓老外都買單!

2018-04-18 16:35

? 人氣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1957年開始在報紙連載,超過一甲子後,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今年2月於英國出版。計劃每年推出一本,「射鵰三部曲」將分12年出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庸是當代最暢銷的華文小說家,然而,金庸小說在西方卻鮮為人知,完整英譯本僅3部,分別為「雪山飛狐」、「鹿鼎記」以及「書劍恩仇錄」。由於「金庸體」半文言半白話,又有許多武功招式,對譯者而言是一大挑戰。

在問世60多年後,「射鵰英雄傳」終於得以在英國出版英譯本,推手是有著瑞典與英國血統的譯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

32歲的郝玉青在英國長大,在牛津大學研讀歷史與中文,到台灣學習中文時,朋友推薦一定要看金庸,就此迷上。她學成後從事瑞典文和中文的翻譯與出版相關工作,某次她和一名代理商聊到金庸,兩人一致認為應該把金庸引入英國。

郝玉青在倫敦書展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她當時做了一些研究,搜尋越多資料就越覺得,這麼偉大的一位作家竟然沒有英國出版社出版過他的作品,「實在很荒謬」。

如同郝玉青在導言中所說:「許多人都認為,金庸的世界對英語讀者而言太過異國、太中國,不可能翻譯。」但她認為,若不把金庸的作品翻譯出來,才是最大的損失。於是她摘譯後開始尋找感興趣的出版商,最終由麥理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買下版權。

為了在西方世界行銷,郝玉青把金庸比喻為中國版的托爾金(J.R.R. Tolkien),「射鵰三部曲」則是中國版「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她笑說,「這項比喻對某些人而言非常有爭議性」,但她本意並不是要做文學上的對比。

郝玉青認為,金庸的作品帶有歷史與一些奇幻色彩,這些元素是她把金庸比喻為托爾金的原因。

她表示,金庸體是獨一無二的,但這樣的比喻能給英國讀者一個大概方向,預期「射鵰英雄傳」是怎樣的作品,也能讓出版商和書商知道如何行銷、陳列。

郝玉青同時也替「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卷取了「英雄誕生」的副標。她表示,「射鵰英雄傳」當初並非分為4卷出版,而是一整部作品,但在英國既然要分開出版,冠上副標能讓這些書有「系列感」,因此和另一名譯者張菁(Gigi Chang)腦力激盪出這個副標。

麥理霍斯出版社編輯英格斯(Paul Engles)說,像是「魔戒」系列就分為「魔戒現身」(TheFellowship of the Ring)、「雙城奇謀」(The TwoTowers)和「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等;未來的金庸作品也都會被冠上副標,「總不能叫射鵰英雄傳一、二、三、四」。

英格斯表示,麥理霍斯出版社計劃從今年起陸續出版「射鵰三部曲」,首部曲「射鵰英雄傳」(Legendof the Condor Heroes)的第一卷「英雄誕生」今年2月出版。以後接續推出其他二部曲「神鵰俠侶」(The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和「倚天屠龍記」(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計劃是在每年農曆春節期間出書。

「射鵰三部曲」每部4卷,3部共12卷,一年推出一本,總共得花上12年。但12年算久嗎?英格斯笑說:「想想『冰與火之歌』吧。」

著名史詩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A Song ofIce and Fire)第一部「權力遊戲」(A Game ofThrones)於1996年出版,全套計劃推出7部,但20多年過去,作家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還沒寫完,書迷從2011年就癡癡等著第6部「寒冬冽風」(The Winds of Winter)出版。

責任編輯/趙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