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霸凌後他拒學,躲在房裡不跟父母講話…精神科醫師:重點不該追究他變繭居族原因

2018-04-13 06:40

? 人氣

志杰今年20歲,自高中被霸凌後開始拒學,多數時間躲在房內,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早期會自行出門覓食,現在則是要求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吃完再把托盤放回門口回收,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沒有任何人際關係。但他會在網路上購物,若遭父母拒絕,就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帶有威脅意味的訊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嵐婷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圖/成大醫院提供)
李嵐婷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圖/成大醫院提供)

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指出,志杰有「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al)」的狀況,是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きこもり;英語: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他們幾乎整天窩在家裡,與社會疏離,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之標準,「繭居族」為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目前台灣尚無明確的定義及研究統計;而據日方調查,日本有60到100萬繭居族,其中有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

近年來,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到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這也是「繭居族」。李嵐婷說,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越來越受到關注。

李嵐婷表示,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的個案,需先排除可靠藥物治療之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繭居族」的治療須靠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鑽研此議題多年的日本醫師齊藤環也建議,切勿延宕治療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的少之又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目的是即使個案本人拒絕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李嵐婷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其原則,就是把繭居的孩子其本人的問題,與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進去。(延伸閱讀: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別過度聚焦在他身上!

目前政府雖未針對繭居族提供相關協助,但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李嵐婷建議,若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文/黃于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傳媒(原標題:「繭居族」足不出戶 從小拒學恐帶來隱憂)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