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看的《格理弗遊記》其實譯得亂七八糟?學者還原原作真相,居然連主角的身分都變啦!

2018-04-17 16:03

? 人氣

常被忽略的「翻譯」:如果認為「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即可勝任翻譯的工作」,那就誤會大了!例如,曾被譯得面目全非的《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在在突顯了翻譯的重要性。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員單德興認為,若要讓大眾得以接觸美好的外文作品,也讓原文作者的才識為人欣賞,翻譯時便不能忽略深藏其中的「文化脈絡」。

你以為你跟《格理弗遊記》很熟嗎?

其實在中華文化裡,早在周朝就有關於「翻譯」的文獻流傳。如《禮記•王制》提到:「中國、夷、蠻、戎、狄……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在漫長的中外翻譯史裡,家喻戶曉的《格里弗遊記》絕對佔有特殊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翻譯史上,被譯得面目全非、又不被細讀的經典名著─《格理弗遊記》

「華人世界裡流傳的《格理弗遊記》,可以說是經典的幸、與不幸。」單德興有些無奈地說道。幸,是這部英國文學經典幾乎無人不知;但不幸,則在於它廣為流傳,卻被認為沒必要再仔細閱讀。更諷刺的是,華文世界通行的版本經常是被「節譯」或「誤譯」之後的樣貌,而不是全貌。

單德興受邀演講時,常以「你看過《格理弗遊記》嗎?」開場。幾乎所有人都表示讀過翻譯、改寫、漫畫或動畫的版本,但從第一、二冊的小人國、大人國,問到第三、四冊的島國、馬國,閱讀過的人數愈來愈少,最後只剩下英語系學生讀過原文版本。

大眾看過的《格理弗遊記》,往往只是第一冊的小人國。(圖/取自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研之有物提供)
大眾看過的《格理弗遊記》,往往只是第一冊的小人國。(圖/取自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研之有物提供)

《格理弗遊記》原來有四冊,是愛爾蘭出生的綏夫特 (Jonathan Swift, 1667-1745) 用來諷刺人性、英國時政與權貴的作品。

在第一冊第三章裡頭寫道,小人國國王將三種不同顏色的細絲線,賞賜給一種類似凌波舞舞技最佳的三位表演者。表現靈巧、跳躍、爬行時間最久的前三位,分別賞賜藍、紅、綠絲線。單德興指出,不同顏色的絲線,分別影射當時三種頒予爵士的勳章:藍色綬帶的嘉德勳章、紅色綬帶的巴斯勳章、綠色綬帶的薊勳章。

用凌波舞表演取得絲線,其實是譏諷國王用人非選賢與能。

「凌波舞高手的筋骨要很柔軟,是在影射沒有骨氣的人才能得到寵愛、成為高官嘛!」單德興笑著說。

但也因為暗示得太明顯,出版商擔心這段文字會得罪當道,因此在出版的時候將絲線的顏色改為紫色、黃色還有白色。顏色一改,寓意煙消雲散,多虧單德興參考不同的英文註釋本與相關研究,在譯注中加以說明,中文讀者才能重新瞭解作者綏夫特的用心,以及其他中譯本可能根據的英文版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