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判讀影像比放射科、病理科醫師更省時精確,未來「資訊專科醫師」成趨勢!

2018-03-13 07:30

? 人氣

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被稱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今,人工智慧應用在健康照護上,透過深度學習系統可解讀各種影像報告,功能如同放射科及病理科醫師,未來可能成為「資訊科醫師」,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人工智慧自動診斷骨折

矽谷Enlitic科技公司,將健康與帶有骨折診斷的X光影像,匯入人工智慧系統資料庫,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自學方式,不需透過工程師輸入診斷條件,即可自動標出骨骼上的裂痕,有如放射科醫師一樣,看越多影像報告、解讀越正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辨識電腦斷層、心臟超音波影像

IBM人工智慧的原型華生(Watson),則可辨識電腦斷層影像中的肺栓塞,以及偵測心臟超音波中胸壁動態的異常,自從收購醫療相關企業Merge,已經能夠瀏覽300億張影像,同樣擁有放射專科醫師的診斷能力。

目前人工智慧已經能執行影像判讀之工作,醫師將不再需要花時間辨識病理特徵,只需決定進一步的臨床處置,藉此能提升醫療服務效率。
目前人工智慧已經能執行影像判讀之工作,醫師將不再需要花時間辨識病理特徵,只需決定進一步的臨床處置,藉此能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圖/健康醫療網

人工智慧系統 適合解讀複雜影像

放射科醫師的功能在於解讀醫療影像,而病理科醫師的工作是從病理切片等影像中找出病癥,兩個專科醫師的共同特質都是解讀影像。目前放射科醫師處置一名多處創傷的病患,需要解讀4000張全顯影像(pan scan),而人工智慧系統更適合堵截類似的複雜影像。

資訊專科醫師 確保人工智慧診斷結果

未來,兩個專科結合成為「資訊專科」後,工作內容會從「解讀影像」轉變為「管理人工智慧解讀影像後產生的臨床資訊」。資訊專科醫師在轉譯人工智慧的資料,能夠建議進一步的臨床處置;在管理人工智慧時,醫師也能確保影像品質,讓人工智慧不致於發生過多偽陽性或偽陰性的結果。

透過人工智慧 改善醫事人力不足

資訊科醫師雖然不再需要花更多時間辨識病理特徵,但需學習統計相關的概念、理解醫學資訊的演進等,透過人工智慧的醫療服務,也能幫助醫療資源匱乏、醫事人力相對不足的地區。

名詞解釋:

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

2.參考文獻:Jha, S., Topol, E.J. Adap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adi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 as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JAMA. 2016; 316(22): 2353-4.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