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學霸不想讀醫科,寡母竟自殺要脅!資深教師揭台灣「升學主義」悲劇

2021-09-30 14:27

? 人氣

會思想的蘆葦

寡母因兒子填的志願不符合她的期待,選擇以激烈手段「吞藥」來逼兒子更動志願,這種情緒勒索「死諫」手法,著實不是上策。還好她及時被救回來了,而孝順的兒子也依母親的期待,將他原本喜愛的化學系變更為醫學系,結局終以「喜劇」收場,其過程卻是驚心動魄,與「悲劇」擦身而過。不論站在親子溝通或教育基準點上,母親的這般作為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對長年擔任高三導師的我而言,幾乎年年都會遇上兒子與父母親的理想背道而馳的狀況。通常在得知這樣的情況之後,我會先與孩子談理想與未來藍圖,再找孩子的父母來表達兒子的心思。最後,再請雙方敞開心胸,做最終、最柔和的直球對決,以求最大「公約數」。

幾年前,大學學測放榜,一位師大附中的孩子本可以上醫學系,他卻偏不填;結果母親氣匆匆跑來學校找孩子理論且大聲痛罵,沒想到也是火爆剛烈個性的男孩,竟當著母親、師長、眾同學面前,從教室迴廊欄杆一躍而下。還好,是二樓。男孩當場骨折、挫傷,在救護車急奔校園,緊急送醫之後,救回了一命。

在古希臘神話裡,有個大壞蛋名叫「普羅克瑞提斯」(Procrustes),他聲稱擁有一張適合任何人的鐵床。事實上,他遇到較矮小的人,就用鐵鍊把人的手腳拉長;太高大的,則殘忍的把人裁截成適合鐵床的大小。與那張慘酷的鐵床相比較,許多爸媽在孩子身上追求的心願或期待,是否也是另一種無形的「鐵床」?

孩子的表現如果不合「鐵床」的規格,很可能就引起心有「鐵床」的父母的焦慮,這種焦慮如果不斷的投射到孩子身上,生性較溫和、乖巧、聽話的孩子,為了符合爸媽的期望,只好拚命「壓抑」自己的想法和舉止;個性比較強硬、不愛順從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跟爸媽爆發強烈的爭執,甚至故意「叛逆、對立」,用以對抗爸媽的那張「鐵床」,以至於決裂。

當爸媽的期望、執著,與兒女夢幻理想產生對抗時,親子之間的意志溝通,往往也就沉溺在極欲說服對方的拉鋸、拔河間而不自覺。如果爸媽硬要給予孩子高壓性的強制規劃,只怕青春年少的心,反彈力道會更大,最終落得兩敗俱傷。

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怎麼辦?為避免彼此「硬碰硬」,為消弭彼此無謂的傷害,我以「事緩則圓」為最佳原則;建議爸媽先拆除心底的「鐵床」,身為兒女的也試著站在爸媽的立場多些著想;再加上有信任的師長或親友做為溝通橋樑,相信一切將可以有喜樂圓滿的收場。

作者介紹|陳美儒

青少年心理親子教育家、建國中學資深名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畢業,輔修心理輔導諮商、人際溝通學。曾擔任師大國語中心、實踐大學兼任講師,專任台北市建國中學資深國文教師兼導師長達40年,教育子弟數千人,許多學生已是海內外各行各業傑出菁英。曾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SUPER TEACHER獎、教育大愛菁師獎,也曾多次代表台灣前往美、加、歐洲、澳洲、南非、中南美洲擔任「海外華文教師研習營」巡迴講師。是一位充滿影響力和感染力的作家,也是許多父母師長青少年信任的親子教育家。

著作有《青春的滋味:最是徬徨少年時 》、《大學甄選入學全攻略》、《十五志學:教育部推薦選文15篇》、《三十而立:教育部頒定核心古文30篇》、《悅讀十三經,成語典故.國學常識一本通》、有聲書《古文So Easy》等四十多部著作。執筆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國語日報等多個專欄,並多次擔任電視金鐘獎評審委員,廣播金鐘獎頒獎人、大陸特別講評師、河南書院親子教育、古文經典觧讀特聘講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資優生的祕密:任教建中40年 陳美儒的青春期孩子陪讀哲學》(原標題:不想聽我的,那要聽誰的?)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