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哭不停,我也好痛苦!華人家長都沒轍、美國媽媽只給孩子「這句話」就能瀟灑離開

2017-12-21 11:22

? 人氣

每當長假或連假結束後,很多孩子都開始上演「媽媽不要去上班,寶寶不要去上學」的「瓊瑤劇」。美國也存在這個問題,美國有很多節日,幼兒園也時常放假。每次放假後的第一天,我送小D去幼兒園時,門口的場景真的好慘,很多孩子都抱著父母的大腿哭喊著:「媽媽,不要走!」「我要回家!」「不要上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女兒小D上幼兒園已經一個月了,她絕對不是那種容易適應陌生環境的孩子,但她還是比較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即便遇到節日或假日,也沒有出現過於激烈的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在一些細節方面做得比較好,幫助她順利地度過了分離焦慮期。以下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實戰心得:

建立一個告別儀式,賦予孩子任務,他將更容易面對分離

6個月之前的寶寶,以為東西只要看不見就消失了,慢慢地他才開始明白,原來東西即使看不見了,也還是存在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發展里程碑,叫「事物永久存在性」(Object Permanence)。正因如此,孩子才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因為寶寶開始明白:媽媽不見了,但她還是存在的,他希望媽媽立刻出現,如果沒有出現他就會大哭。從這個角度來看,出現分離焦慮症是寶寶認知進步的表現。第一次分離焦慮症 一般也出現在寶寶6個月時,另一個分離焦慮高峰期出現在寶寶2歲半左右。

有一點最關鍵,媽媽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反而要花時間和寶寶建立一個告別儀式。很多媽媽留言給我說,每次自己臨上班前,孩子就大哭,於是長輩就讓她偷偷溜走。這種做法也許短期有用,但等孩子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後,下次就會更黏媽媽,因為他知道如果不黏著,媽媽就會突然不見。因此,一定要跟孩子建立一個說「再見」的儀式

1歲半以後的孩子開始有點兒「小大人」的感覺了,如果在告別儀式中賦予孩子一些責任,他會更加容易接受「媽媽要離開」這個事實。比如,小D爸爸每次上班時,我就會陪著小D送老公到門口,老公和小D說「再見」,並且和小D說:「你能幫爸爸照顧好媽媽嗎?」然後和小D擊掌。一開始小D還是會哭,會難過,但堅持這麼做一段時間後,隨著慢慢長大,她似乎明白爸爸給了她這麼大的一個任務,頓時非常具有英雄精神,現在能夠豪爽地和老公擊掌,還比畫出一個「OK」的手勢,好像我真的要靠她「罩著」似的。

明確告知孩子媽媽什麼時候回來,一定要遵守時間約定

小D剛開始上幼兒園是上半天,大概三個半小時。對於她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三個半小時」是很抽象的概念。我瞭解了幼兒園的時間安排後,每次都跟她說:「等小D吃完零食,媽媽就會來接小D了。」這樣一個具體的安排,會讓孩子更有盼頭,從而也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對於職場媽媽也是一樣的,媽媽不要簡單地說「到晚上6點半,媽媽就回來了」,可以具體到「洗完澡後,媽媽就回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媽媽答應了孩子什麼時間回來或什麼時間接孩子,就一定要守時。我答應了小D「等你吃完零食,媽媽就回來」,每次都會提前在幼兒園門口等著她。寧可我等她,而不是讓她等我,這樣就會讓她明白,媽媽說話是算數的,相當於給她吃了「定心丸」。媽媽們千萬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覺得偶爾不守時也沒關係,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本來就有「不安全感」,即使只有一次打破承諾,也會讓他們不再相信你

作者介紹|大J

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被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因此,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把這些知識透過自己的理解寫成文章,於是就有了第本書《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的誕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野人出版《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