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以前都順著我,為何最近變了?難道是外遇?心理學家一句話讓人反省關係的變化

2017-10-19 06:20

? 人氣

生命中最奇妙的事情就是,我們追求兩個人緊密相處的伴侶,而不是一群群的朋友。我們渴望只有兩個人的對偶空間,竭盡所能地了解對方,依賴對方,然後期待感情能有一種發展的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伴侶之間最難的就是到底要如何磨合與發展呢?當我們面對每個人的真實樣貌時,我們是如何選擇定位自己,以維繫關係的呢?還是我們因為認識了選擇終止關係。

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維繫關係,所以我們不一定還是那個我行我素的自己,而可能因為交往而有所調整,進入某種類似角色扮演的狀態。當然說角色扮演是有點嚴重,但我們確實在關係之中嘗試的不斷去符合某種所謂的常態且主流的角色。

例如,當伴侶組成家庭有了孩子,我們不僅僅是伴侶,更是需要當個稱職的家長;但兩個伴侶回到自己的原生大家庭時,我們又某個程度是家庭裡的孩子。

如果我們對於角色有所遲疑,甚至抗拒去追尋的話,你很快就會感受到關係之間的情感流動受到了限制,你開始對於彼此間的愛、尊重、與吸引力產生退化的現象,即便你想要說服自己不被框架限制,但這些關係中角色的展現都一直是你衡量對方的重要依據。

到底什麼是關係中的角色?

有時候我們內心對關係裡的互動有一些腳本,我們覺得自己比較像什麼角色,而另一半應該在自己的生活扮演好什麼,這種想法多是一種『必須』『應該』的心情,有時候沒有這樣做到,我們甚至會懷疑那談這段感情是為了什麼。有時候就是因為這種對於關係裡的倫理想像,導致我們在互動中產生挫折、攻擊、與失望。

有些人在關係中總是扮演弱者,有些人在關係中總是扮演小孩,相對應的如果你喜歡當個照顧者,那你會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但在相處後你希望對方是個有能力、負責人的個體時,你就會開始在內心產生怨言,並且用盡各種反應激怒對方,想帶來改變,直到嘗試不通後,你才可能選擇放棄。

如果你仔細想想看大多數生活中的衝突,都是這種你對對方有一種角色的想像,但對方卻沒有達成,所導致的失望。

所以關係中個別所持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我們時常是以哪一種型態在關係中決定事情、處理事情、與思考事情的。有些人比較決定每件事情、有些人比較依賴,有些人比較固執堅持、有些人比較隨和;有些人比較被動、有些人比較主動。

(示意圖非本人/sasint@pixabay)
有時候我們內心對關係裡的互動有一些腳本。(示意圖非本人/sasint@pixabay

幾種關係中互動模式的想像

在這件事情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博士的分析是滿特別的,他提出了幾個簡單的區分方式。

例如:在關係中總是有人扮演比較幼稚、消極的人,而另外一方是強勢且扮演像照顧者角色。在這樣的互動方式上,如果剛好各自滿足彼此的需求,也就是個別的個性剛好是如此,關係會常態的維持下去,但如果突然間,有人開始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時,這種角色之間的平衡就會出現問題,有些人開始抱怨自己不想再當消極的人,但有些人會開始覺得自己不再想照顧別人了,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