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廠商都知道食品檢驗的「潛規則」,你還會信檢驗報告嗎?義美總經理:一直靠檢驗很悲哀

2017-10-02 12:44

? 人氣

「台灣是檢驗儀器密度最高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像這樣的面積、人口,投入這麼多的檢驗」,義美食品公司總經理高志明這麼說。由於義美歷年來已做了無數的食材原料、食品檢驗,高志明深知檢驗這道程序,有它適用的侷限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戴奧辛鴨蛋檢驗為例,高志明說,台灣的戴奧辛有幾個來源,包括工業汙染、垃圾焚化爐、醫療廢棄物焚化爐,而台灣的東北季風或西南季風有一定的風向。若在季風的風向上,到垃圾焚化爐上面 5到12公里的地方去抽驗,結果一定超標;若要檢驗合格,則到另一個風向上去測,一定合格。

檢驗報告有但書 只對樣品負責

再看蔬果的農藥檢測,高志明透露,像一顆大西瓜或鳳梨,農藥並不是非常均勻的分布在每一個部位,因此有經驗的食品公司,就會知道那一個部分的藥量比較高。由於檢驗結果會受到不同因素、環境影響,高志明說,台灣的檢驗報告都會寫上兩條但書,一是「本檢驗報告只對樣品負責」,一是「本檢驗結果雖然合格,但不一定合法」,所有的報告都有這兩條,高志明反問,你還相信檢驗嗎?

高志明表示,他一直講「檢驗是科學的,抽樣是藝術」,但現在問題是從藝術來決定科學。本來檢驗的目的應該是用來排除危害人體的東西,而不是把檢驗出來的數據,拿來再做檢驗。由於義美做過非常多的蔬果檢驗,可以知道有些蔬果不必檢驗就很安全。他說,像在加拿大、北海道、東北種的草莓,這些北方地區冬天會下雪,在春天開始耕種的時候,那批草莓的農藥就非常非常的少,因為成蟲已經死掉了,雖然蟲卵還在,但卵發育成蟲需要時間;另外像高麗菜也是,在冬天的時候,農藥非常少。

他說,如果耕地一直往南,到長江流域以南的時候,氣候變暖,一直到中南半島亞熱帶地區,成蟲全年不死,這時就只有用殺蟲劑除蟲。「說這些不是反對檢驗,而是我們做過非常多的檢驗後的心得;你若知道我說的,在食物的選擇上知道怎麼趨吉避凶,就知道什麼東西不必檢驗」,高志明強調,「一直靠檢驗是悲哀的事情。」

解決食安之道:溯源與標示

以高志明提出北方冬天種草莓的例子來看,這時間生產的草莓幾乎不用農藥來殺蟲,檢驗的功用就大幅降低了,也就是說,若知道食物是在什麼地區、什麼季節栽種,安全性已大幅提高,這透露了產地溯源的重要。

高志明表示,他們的食材原料來源,一定會去找土地面積大的大農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或是南美洲。因為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密度低,農地上的作物多半是一年收成一次,例如從澳洲或美國進口的黃豆,那邊的農地一年只種黃豆,農藥種類少,且很穩定;而亞洲地區因為人口稠密,且生活勤儉,為了有效利用土地,一個農地常輪種不同的作物,因為不同的作物要用不同的農藥,相對驗出來的農藥種類就比較多。

高志明說,若要從某個國家進口食材時,要派員到當地詢問他們國家容許哪些除草劑、農藥後,並告訴對方台灣有哪些規範必須符合,再實地抽樣檢驗後,確定沒有問題才下單進口,即使這些原料進口後,每一批都還會再抽驗。所以要解決食安問題,就是做到「溯源、透明、標示清楚」。

對於食材原料溯源這工作,高志明建議,政府應該把廠商結合起來,共同去做溯源;例如小廠商可以跟大廠商聯合起來共同做原料稽核,而政府則幫助有稽核能力的廠商,大家一起來做;像現在由廠商單打獨鬥,幾萬家工廠分別對進口去做自己的溯源,政府去對幾萬家工廠稽核,這樣是不太對的。

責任編輯/陳憶慈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