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夠照顧你多久?」心靈老師給照顧者2大支柱,別被病患拉進負面情緒裡…

2017-09-26 08:20

? 人氣

當我們身邊的人病了,我們會發現我們跟他之間的日常談話有了質變,「患病」這件事,無論當事人願不願意提及,都很難被掩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它也造成人際關係上的改變。平常,大家可以很獨立,關係很對等,但當其中一方罹患的是需要被長期照顧的病,對等的關係就轉變成依存的關係

病人擔心的是:「你會願意陪伴我,照顧我嗎?」,沒病的一方所想的是:「在我的現況中,我還能照顧你嗎?我能夠照顧你多少?多久?」

每一個抉擇都牽涉到金錢、體力、時間、情感、良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於是,跟病人的溝通變得比平日更重要,因為,它將影響到雙方的生活品質。

只是「病人」分成好幾種狀況,其中最嚴重的,是患者神智不清,無法言語;口語的溝通十分不易,只能靠著聲音、眼神、表情和觸覺來傳達。這時,語言的溝通已經不是重點。

第二種是需要臥床,或是行動不便的病人,但語言和聽力還行,我們可以跟他們做語言的溝通,但溝通的方式和內容需要審慎選擇,要多考量病人真正需要聽和說的是什麼?無實質意義的噓寒問暖,只會讓病人覺得被敷衍。

第三種是所謂「慢性病患者」,他們還能正常的吃喝,說話,行動力也還尚可,但是,在這類病患當中有一部份的人,整個的心思意念都籠罩在「被疾病掌控」的氛圍中。每天一睜開眼,所想所思所言都是醫院、吃藥、藥物反應...活著,彷彿就是為了吃藥、回診...再繼續吃藥。

(圖/愛長照提供)
(圖/pixta,愛長照提供)

沒人想被捲進「病世界」卻總身不由己

不但是他們自己,他們似乎也希望把身邊所有的人,都拖進他們的「病世界」中,這才覺得被注意、被關愛,但也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他們周遭的人覺得想要逃離。

如果說疾病是一潭泥淖,已身陷其中的人想拉幾個人進來幫助或陪伴他們,而周圍的人既不忍心棄而不顧,也不想被拖進泥淖;於是雙方展開拉鋸戰,在人際關係中變得緊張,有壓力,有怨懟,好像變得只能在「被拖下去或是逃離」中做選擇……

這種情況下,學習如何「跟病人溝通」就變得極為必要。因為溝通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病患的心境,心境會影響生理狀況,同時,溝通的品質也影響到照顧者的心境,照顧者的心中有沒有正能量,很難有健全的身心來對病患長期付出

在這篇文章的後半段,我想針對第三種狀況多著墨些,因為這個狀況可能會延續數年,病患跟身邊的人以語言溝通的能力還在,學習更好的溝通技巧,便成了快樂與否的關鍵。

我的母親年近90,大約從66歲開始,她身上的老化徵兆逐漸呈現,先是三高,然後是高血糖引起的視力退化和末梢神經病變;但她控制得還算好。接著是被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動力漸漸衰退,但透過助行器,她還能自理日常生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