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你若感到不快樂,很可能是因為你過度用力

2017-08-28 14:48

? 人氣

這一年間,我偶爾會開放一些讓讀者能跟我面對面聊天的時段。這麼一段時間下來,大家最常詢問的問題都跟工作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問轉職、有人問辦公室政治、有人拿履歷給我看、有人有目標不知道怎麼去、當然也有人是來談自己找不到方向的問題。事實上,這也不奇怪,畢竟我們這幾年下來,像【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以及【職場大人學】都一直是報名非常踴躍的講座與課程。

但我注意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幾個朋友的工作其實沒甚麼致命問題—有著體面的工作、能力勝任、薪水也不差,但卻還是覺得自己迷失了、茫然了、找不到人生定位。也因此,他們很努力地希望要在工作上找到更高層次的意義。他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到合適自己的工作?還有沒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能又有錢、又有意義、又是自己擅長的?總覺得如果有人能指引他一條路,他的問題就能一掃而空。

從小就順利的人,反而到了某個年紀會覺得迷失。

通常這族群都受過高等教育、薪水不差、能力也很好、工作也完全沒有技能或是人際關係適應的問題。但他們還是感到空虛,還是不斷地在探詢工作的意義。但我覺得,要找到解答,恐怕是得退一步,從更大的尺度來檢視人生,才有機會化解。只是大部分感覺人生不平衡的人,反而會害怕退後,而會花更多的力氣在工作上,希望能透過工作的策略調整來化解自己內心的遲疑。

先說,這思維背後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你我從小父母就一定告訴過你:「好好努力,將來進好學校、好公司、住大房子,將來才會過好日子,你才會高人一等。」但為何要高人一等?因為高人一等,你才會得到額外的好東西。經濟報酬是一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另一個、別人的尊敬與欣羨、父母的成就感、親戚朋友的讚許,都是隨附而來的成果。所以在高度資本化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捷思出這樣一個公式:成就物質與經濟收益=一切的快樂

最少,我們在學校時,確實也是這樣。「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認真寫作業、就有分數;認真做實驗,報告就拿A;認真讀書,考試就不差。而這些不差,你可能就會有朋友、有老師的特別照顧、甚至零用錢可以多一些。而零用錢多,可以多出去玩、可以吃好一點、可以買台遊樂器、可以買件新衣服。是,這條路確實有帶來快樂。而離開學校後,一開始的競爭也都在技能上面。而且資本主義講究的本來就是高度分工,所以若學習的是分工非常明確的技能-電子、程式、設計,你畢業後也立刻能從商業活動中獲得回報。你看,我們的前半生不斷地在證明「時間用在哪裡,回報就在那裡」這句話。

這句話固然不錯,但別忘了,當你時間用在這裡,你用在別處的時間必然就少了。當你專精於某項分工明確的技能時,你必然也捨去了一些東西。很多人捨棄了夢想、捨棄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把時間全投入在一份賺錢的工作中。甚至,捨棄了生活—戀愛的體驗、與家人的情感相處、與朋友的關係連結、自己的興趣嗜好、身體健康、甚至心靈平靜等工作以外的人生一切。

這樣極端的捨棄,雖然20多歲時不會覺得這有問題。但時間一旦拉長了,你終究會因為不平衡而不滿足。人過30歲後,你就很可能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或是開始覺得人生空虛。大抵而言,所謂中年危機也就是這麼一回事—你很努力,但過度努力;等走了一段路後回頭,你會開始自問:「我這一切努力,到底是為了甚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