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馬克嗎?他是舞台上必備的萬能小幫手,表演者卻極力隱藏,不讓觀眾看到…

2017-08-04 14:59

? 人氣

躲在劇場裡,既想被看到又不想被看到的小東西…那一天的情況是這樣的,開演在即,觀眾們已經陸續進場落坐了,工作人員卻在這個時候發現,舞台上杵著一根不該出現的手電筒,光源往下罩著,直直的立在那裡。幾個人在對講機裡嘁嘁討論該怎麼處理好,徵得了舞監的同意,肇事者挺身出場,去把那只誤登了台的手電筒搶救下來(經驗老到者有云:這種時候就是要大大方方的走出去解決,畏畏縮縮的更惹觀眾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切都是為了馬克——亦即把手電筒拿開以後,罩在下面的那一塊小小的東西。那天用的是夜光膠帶,這種膠帶可以在暗處發亮,前提是得先讓它吸飽了光,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會在臨開演時把手電筒罩在那裡(餵光),希望可以讓演員或換景的工作人員看得更清楚,只差這愛心忘了收拾。

2.jpg
用手電筒「餵光」以後,夜光膠帶才能在暗處發得更亮。(圖/廣藝基金會提供)

在劇場裡,大概沒有什麼東西比馬克更加矛盾了,工作人員和表演者們撐大了眼睛想要找到它,另一方面,又盡可能的不想落入觀眾的眼裡。馬克(mark)是台灣慣用的稱法,大陸管它叫「舞台上用做記號的膠帶紙」,通用世界的說法則是spike tape或marking tape。

夜光膠帶一卷得花上好幾百塊,對於不太寬裕的劇團而言是頗昂貴的東西,通常是到正式開演前才捨得換上(而且演後還要回收再利用)。彩排期間或者一些換場時不至於太暗的場景,用的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工膠帶,一卷10到15元搞定。碰上地毯的時候,則使用材質相合的布紋膠帶。

電工和布紋膠帶都有很多繽紛的顏色可供選擇,方便做色彩管理(諸如在不同的場次使用不同的顏色做定位)。顏色較為單一的夜光膠帶(通常是發出如夜明珠般的黃綠光),就依賴工作人員的巧手,裁拼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碰上場景結構複雜的演出,除了常用的方格、長條、十字、三角之外,連A、B、C、D、E等一干字母也照樣貼得出來。而無論用的是哪種材質的馬克,定位完成後通常都會在上面加貼一層霧面的透明膠帶,加強防護、避免脫落。

3.jpg
形色各異的馬克。(圖/廣藝基金會提供)

劇場技術人曰:「在劇場,膠帶是萬能」,這話一點都不誇張。不光用在舞台地板上指揮交通(道具安排、人員走位),在其它地方也有很多的用途。好比說,圈出危險區域,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當作便利貼使用,標注器材的正確用法;或者在碰不得的電箱上,貼個如封條般的大叉叉。定馬克也不是非膠帶不可,劇場裡萬年不變的重要標示,也會直接用油性筆做上難以抹滅的記號。

5.jpg
馬克膠帶也可以用作標示或提醒的「便利貼」。(圖/廣藝基金會提供)

關於馬克,技術神人劉培能老師有不少精彩的事蹟,除了擅用幾何原理精準定位,為人稱頌不已還有「馬克地布」。當年表坊征戰各地,靠的就是這張上頭貼滿了正確馬克位置的透明塑膠布,到了巡演場地往地上一鋪,所有的馬克便能在短時間之內精準複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