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陷害莫扎特的薩里耶利,真的是庸材嗎?回顧18世紀大師真實人生,別被電影誤導了

2017-06-10 08:00

? 人氣

十九世紀後期和整個二十世紀,莫札特在樂壇的地位不斷升高。相較之下,薩里耶利,不管是他的名字還是作品幾乎被世人徹底遺忘。一直到一九七九年英國劇作家彼得‧雪佛(Peter Shaffer)把莫札特和薩里耶利之間的故事寫成劇本《阿瑪迪斯》搬上舞台,薩里耶利才重新得到大家的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八四年同名的電影上映,對薩里耶利的個性有更多描述,也特別刻畫了莫札特和他之間亦敵亦友的感情糾葛,薩里耶利因此知名度大為提高。只不過大家對他的印象,是個沒什麼音樂才華的人,不但嫉妒心強,還小動作不斷,總是用心機來阻擋莫札特發揮天分,甚至有謠言傳說薩里耶用毒藥謀殺了莫札特。

但歷史事實真是如此?

得用幾個線索來尋找答案。第一條線索,從史卡拉歌劇院談起。義大利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的國立歌劇院,是世界三大歌劇院。

史卡拉歌劇院的前身,是「公爵歌劇院」。但公爵歌劇院在一七七六年的一場狂歡宴會中慘遭大火焚毀。經過重建並更改名字,全新的「史卡拉歌劇院」(La Scala)終於在一七七八年八月三號落成。開幕時的首演劇碼採用薩里耶利的作品,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演出。

二○○四年史卡拉歌劇院經過三年整修,重新開幕,搬上首演舞台的仍然是薩里耶利的《歐羅巴的現身》(Europa riconosciuta)。作品能得到史卡拉歌劇院的青睞、被選為開幕的慶祝劇碼,由此可見薩里耶利非但不是個才華普通的樂師,在當時歐洲的樂壇絕對有重要的地位。

許多歷史資料也指出,薩里耶利並不像電影和劇本裡杜撰的那般平庸,在十八世紀的歐洲,薩里耶利其實是非常有名,地位之高是剛出道的莫札特遠遠不能相比的。

小鎮作曲家薩里耶利

薩里耶利的出身貧窮卑微,他是個孤兒,來自義大利北部的小鎮雷尼亞諾。十六歲時,薩里耶利遇到了改變他一生際遇的恩師葛斯曼(Florian Gassmann)。葛斯曼十分欣賞薩里耶利的音樂天分,於是把他帶到維也納撫養,讓薩里耶利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

日後,葛斯曼將薩里耶利引薦到維也納的宮廷音樂圈,薩里耶利順利地取得樂師職位,最後甚至晉升為首席的宮廷樂長,來自全歐洲重要劇院的演出邀約源源不絕,薩里耶利可以說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音樂大師。

二○一五年底歐洲音樂界有個重大的發現。五十多年前,捷克的音樂博物館裡發現一套為鋼琴和聲樂所譜寫的樂譜,但是作曲家不詳,是一套無名氏樂譜。經過德國的音樂學者赫爾曼長時間的研究,一直到二○一五年公布了重要發現:這套收藏在捷克音樂博物館的無名氏樂譜,竟然是失傳了兩百多年的《奧菲莉亞的康復禮讚》(Per la ricuperata salute di Ofelia),分別由薩里耶利、莫札特與作曲家柯奈蒂(Alessandro Cornetti)譜曲,歌詞來自義大利的歌劇劇本名家羅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