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看開一點就好了!」心理學家12張圖教你如何陪伴自殺者

2017-05-10 09:00

? 人氣

我們似乎是需要「原因」的動物。事情發生之後,已經有許多人去推測揣度,「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她為何會憂鬱這麼久?」「是因為性侵事件嗎?還是家人?出版之後的壓力?還是...」「是不是精神科藥物沒有用?」「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療是幹什麼吃的?你看,最後還不是死了?」

這些評論和猜測,有的是出於憐惜,有的是出於憤怒,有的是出於自己議題的投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也有的,是掉入「責備受害者」效應(victim blaming)的陷阱。我們會傾向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因於受害者本身,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特質、是他的父母造成,來「保護自己」。

為什麼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呢?

「它可以維繫我們心中的「公平世界信念」(Just-world belief)。我們大多數人對世界都抱持著一種「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的想法,可是今天的當事人是跟我們一樣的年輕生命,這樣一來,我們的信念就受到挑戰了(我是否也可能遇到一樣的事情?)

於是你告訴自己:或許「他們」跟我不同,我才不會這麼容易就『想不開』!改個名字就好了啊,很難嗎?

只要這樣想,你就可以成功地把可能的傷害跟自己區隔開來了,獲得控制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只是,在做這樣區隔的同時,你也一併區隔了人們最珍貴的兩種情感,同理和愛。」

我們害怕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畢竟,當我們給當事人一個「原因」以後,事情好像就變得「比較容易」理解,心裡面也似乎有一個「安」的感覺。

只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被確認「原因」嗎?

「我們常常都誤以為,自殺的人有一個『最終原因』,好像找到了,就可以根治一切一樣。但是,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或者說所有心理疾病都是複雜的,原生家庭、個人特質、基因、社會支持、生命經驗...牽涉到的『原因』如此糾結混雜。」

我想,「原因」固然重要,但很多文章已經做了相關的討論,況且我們都不是當事人,實在很不適合當柯南。

對我來說,目前更重要的是「活著的人」如何和自己相處?

同樣受心理困擾所苦的人,如何尋求協助?

同樣陪伴欲自殺(或嘗試多次自殺)者的朋友、伴侶或家人,如何在數次努力未果之下,仍能維繫希望?

如果你身邊有心理困擾的朋友,什麼樣的陪伴才不會「太多」或「超過」?

這篇文章將會以一系列投影片,說明憂鬱症與企圖自殺者(Suicide Attempt)的複雜成因、藥物作用、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陪伴當事人』其實,不只是當事人,很多時候陪伴者也會很無力、看到他們的摯愛如此痛苦,也會掙扎是否該放棄,還得常常提心吊膽「會不會下一秒他就離開我了」,在這樣多重壓力之下,可能會說出「你不想活沒人逼你」之的話...當雙眼目睹生命變得如此艱難,陪伴者如何在陪伴的同時有品質,也好好照顧自己。

本篇文章共 8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67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