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網友總是熱衷於未審先判、正義魔人、鍵盤柯南?原來媒體這樣帶風向

2017-05-08 11:45

? 人氣

「責任=有錯」的謬誤等式,讓大家習於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卸給他人。藉由指責他人來卸責,可暫時讓人覺得飄飄然,感覺自己是捍衛道德的正義之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不幸,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造成的負面現象之一,是讓人更容易卸責,更容易將矛頭指向另一個團體或另一個人(即使他們的錯微不足道)。

事實上,上網公開指責、辱罵他人的現象愈來愈普及,有些社群甚至覺得這麼做很「酷」。相較於社群媒體上其他的事件,號召大家一起參與公審的「不公不義」話題更能吸引大眾注意,更能挑起民眾的情緒。任何人只要能夠不斷擺出被欺負、被犧牲的受害者形象,就可博得有增無減的關注與同情。

「受害情結」當道,不分左派右派、不分貧富,都趕上了這波流行,其實這可能是人類史上首見這麼多人,不分族群,同步出現感覺被欺負、被犧牲的現象。大家不分你我,悉數站在隨「受害情結當道」而來的道德制高點。

今天任何人都能因為任何事,感到被欺負。可能是因為某本論種族主義的書被大學教授列為指定教材,可能是地方上某個商城禁止擺設耶誕樹,可能是基金的資本利得稅被調高了0.5%……在在讓人覺得受到欺壓,因此生氣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自認是受害人,理應受到關注。

現今媒體環境鼓吹這樣的反應,讓這股歪風久久不息。這也難怪,畢竟這麼做有利媒體經營。作家兼媒體評論員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稱這起現象是「挑眾怒」(outrage porn):

不報導真人真事,反而便宜行事、趨易避難(也因為利之所驅),專找一些會惹人生氣的話題或事件(但還不至於令人抓狂),廣泛報導後,成功挑起廣大觀眾的怒火,媒體再追蹤報導民眾怒氣橫生的反應,報導方式經過一些安排,又成功惹怒另一批群眾。結果出現兩個虛構的陣營像回音般你來我往、罵來罵去,反而轉移了大眾對社會真正問題的關注。難怪我們的政治愈來愈朝兩極化發展。

受害情結的最大問題是,它會轉移大眾的注意力,反而漠視真正的受害人。猶如喊狼來了的牧童:愈多人宣稱自己是小惡小錯的受害人,愈難讓人分辨誰才是真正的受害人。

老覺得自己被欺負,這樣的心態會讓人上癮,讓人感覺既爽又飄飄然;身為正義的使者、道德的高人,同樣會讓人感覺飄飄然。政治漫畫家提姆.克萊德(Tim Kreider)投書《紐約時報》意見版,他說:「發怒和其他會讓人上癮、感覺飄飄然的東西一樣,時間一久,會將我們從裡到外吃乾抹淨。發怒比其他惡行更神出鬼沒,我們甚至沒察覺發怒是一種樂趣。」

生活在民主自由社會,必須學著和自己不合的意見與唱反調的人群打交道。這是我們享受民主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你甚至可以說,這是民主自由制度的核心,只不過愈來愈多人忘了這點。

我們得慎選戰役,同時盡力設身處地為對手、敵人著想。面對新聞與媒體,多少得戴著懷疑的有色眼鏡,也勿大筆一揮草草歸類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我們應該將誠實、提升透明度等價值觀排在優先位置,質疑事事要正確、感覺良好、以牙還牙等價值觀。這些「民主」價值觀在網網相連、雜音不斷的世界裡,已較之前更難維繫,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得將責任扛下來,讓這些價值觀發芽茁壯。未來的政治制度穩定與否可能得靠它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原標題:受害情結蔚為風潮)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