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踏出第一步卻怕失敗…日本心理學家:認為「做不到」,其實就代表「做得到」

2017-01-11 15:32

? 人氣

看到美語補習班或證照補習班的廣告,心裡想的卻是:「我不可能像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去聽演講,即使深有同感,卻認為:「我不可能做得到……」;閱讀崇拜企業家的傳記,雖然十分佩服,卻覺得:「我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如果你也曾經這麼想,其實,這當中暗藏著很大的可能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做不到」的成見,可以改寫成「想做」的成見。「做不到」的想法,經常隱含著「想做」的情緒。你正在學習的事物,因為有興趣,思考的起點是「想做」,而不會想到「做得到/做不到」。

那麼,究竟我們會為什麼在「做得到/做不到」之間,馬上就選擇「做不到」,自己踩煞車呢?

這是因為成見築了一道「心牆」

心牆是來自於過往的經驗。學習時會說「做不到」而放棄的人,可能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去補習班或才藝班,有著不好的經驗。瘦身時會說「做不到」的人,可能是之前減肥失敗,或是看到別人常常失敗的經驗所影響。

於是就築起心牆,在還沒做之前就想保護自己,阻礙行動。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內在抑制」。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破壞心牆,藏在深處「想做」的想法就會跳出來,督促行動。

前面介紹的聚焦法,對於破壞心牆,引出「想做」的情緒也很有幫助。

心牆是「想做,但是沒有做」的矛盾狀態,因此要聚焦在「沒有做」的部分。找出讓你猶豫,也就是讓你「不想做」的東西,發現它的存在。

不要把這當成壞事,要仔細傾聽它的理由:「為什麼不想做?」

會築起心牆,主要有三個理由:

①防衛

②反抗

③其他欲求

舉個例子,說「我不會說英語」的人,並不是「做不到」,只是沒去學而已。

為什麼沒去學?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可能是怕在課堂上說一口破英語會被笑,也可能怕半途而廢會浪費學費。總歸一句,就是怕丟臉或怕浪費的防衛心理在作祟。或者是隱藏著「小時候被逼著去學英語」的反抗心理。或者是有其他欲求,如果要花時間學英語,還不如去學跟目前工作有關的東西。

利用「聚焦法」,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後再問自己:「我想怎麼做?」如果答案是:「我希望自己會說英語。」那就去上課,好好學習。

想要改變現況的時候,必須先找出成見的真相。

認為自己「做不到」,其實都是自己訂下的標準。既然是自己訂的標準,想改幾次都可以。會讓自己停止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時報出版《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獲得自由,重寫人生腳本的心理學》(原標題:會認為「做不到」,其實就代表「做得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