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能有職人文化,台灣只能機械生產?老師傅:因為現在年輕人吃不了苦

2016-12-13 17:07

? 人氣

日幣最近跌到2016年2月以來的新低,讓喜愛到日本遊玩的台灣人興奮不已。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統計,2016年1月至10月,台灣人前往日本旅遊人數高達358.81萬人。前往日本旅遊的台灣觀光客,通常一定帶著不少戰利品回來,因為日本實在是採買的好地方,原因除了日本各種消費品樣式新穎外,主要還是因為台灣人肯定日本產品的品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到日本的產品,不得不提及日本的職人文化,日本職人生產的日常生活器具,也是許多台灣人喜愛的項目。不管是剪刀、指甲剪、菜刀等刀具,或是筷子、梳子等生活用品,日本職人純手工製作的物品,幾乎都是品質的保證。雖然工業化生產高度發達,機器取代人工的趨勢不變,但是,日本人的職人文化卻一直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這種職人文化也同時反映在日本的電玩遊戲中,以許多棒球迷喜愛的「實況野球」榮冠模式為例,高中生未來的職棒之路如果行不通,那麼選擇投入職人事業也是一種生涯規劃。

況且,台灣許多日本節目頻道也時常播送職人文化的節目,台灣人對於日本職人文化不僅不陌生,更可能顯現出對日本職人文化的激賞。只是,在台灣,凡事講求速成的我們,可能存在著被尊敬的職人文化嗎?

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是許多走過那段艱苦歲月的中老年人感想。要當一個職人,首先就得經過3年4個月的學徒鍛鍊,才能「出師」獨當一面。不過,也有不少職業,「出師」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更久,例如廚師。試問,現在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花上至少3年4個月的時間擔任學徒?許多需要精湛手工藝的行業,慢慢地,因為師傅找不到學徒,這些行業若不是隨著師傅的凋零而消失,再不然就是被機器生產所取代。

以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靠近台北火車站的「林田桶店」為例,1928年就創立的「林田桶店」,因為年輕人不願意花3年4個月的時間學習,時常只做了數個月就想「出師」,第二代傳人林相林老師傅在收不到學徒的狀況下,只能讓兒子孤獨地繼承衣缽,擔任起第三代傳人。林田桶店師傅技藝師承日本人,精湛的木桶手工藝也吸引日本人的目光,日本介紹台灣旅遊的專網就特別介紹林田桶店,例如「旅々台北」以及「Taiwanzine」等等。

擔任學徒3年4個月的時間,看起來似乎很長,也是一段艱辛的過程。然而,一般人念大學花費4年的光陰,依然無法習得可以立刻投入職場成為專精師傅的技巧;因此,3年4個月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再者,這3年4個月的學徒生涯所學習的不只是技術,因為師傅傳授的還包含了相關的知識、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及仕事的態度與精神,更重要地,也要學習如何將人的生活與工具、工藝品等文化融為一體

只不過,在講求速度、速成的台灣社會裡,職人的生涯並不會是許多人的選擇。而且,倘若我們請學生作文撰寫「我的志願」,「職人」這個選項絕對很難出現在學生的志願之中。畢竟,台灣的職人文化早就隨著工業化規模生產而逐漸沒落;職人,在台灣可見的未來,注定是孤獨並且逐漸消逝。

作者/阿圖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縮影人間】孤獨的職人身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