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台大電機系學生:從德國教授上課方式,看見台灣教育問題出在教室裡的沉默

2016-10-14 08:10

? 人氣

前天和一位好友出門散散心,聊著聊著,談到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說:「我覺得問題在於教授在課堂上都不想跟學生互動,如果師生之間都沒有對話,怎麼可能會有新的想法出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巧上週與英特爾實習的部門出遊,回來的路上和主管閒聊,他語重心長地說到:「我在這個產業(電子通訊業)待了十年了,台灣真的越來越差,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教育。台灣教育培養出的學生,與待過國外的學生相比,大多不想接受挑戰,做到一個程度就滿足了,更別說成為領袖。」

回顧我過去四年的大學生活,學生的確與教授鮮少有互動,也很少主動提出質疑或是挑戰。大多數的教室時光,師生的互動十分單向。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大二時修的一門課。

你不開口我就不開始上課

大二時,我跑去台大哲學系修了一門課,叫做「歐陸哲學導論」。那門課教導的現象學哲學家們的理論,我幾乎都忘光了,然而我卻在這門課學到一項大學教育中最有價值的事情:舉手發問。

第一週上課時,開設這門課的德國教授,他帶了一個咖啡杯與一本書走了進來。談到課程規劃時,他說:「每週你們要讀十頁到二十頁的英文文本,好好準備之後,在一張紙上寫下三個英文的問題過來」,接著就下課了。

一個禮拜過去,我帶了三個問題來到課堂上,但我卻遲遲沒有發問。班上有過半數的交換學生,我生怕自己英文講得不好,或是問了一個笨問題,不想成為第一個發問的人。教授講完話後,過了三分鐘,仍然沒有任何學生發問。

於是他開口說:「如果你們不開口發問,我就不開始上課。你知道你們每學期付我多少錢來教書嗎?如果你不努力發問,多學一點東西,就是你們自己的損失。」於是害怕的我緩緩地舉起手來,講出在腦中演練過三次的英文句子,開口問了我在這門課的第一個問題。

在這之後,雖然發問時仍多少會害怕,卻漸漸從發問中得到了學習的樂趣。每週的哲學課成為我最期待的時光,常常在課堂上討論不完,九點下課後與教授繼續到學校附近的便利商店坐下來繼續討論,討論到十點半還不滿足!

然而在電機系上課的時光,或是其他的通識課,多數時候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寥寥可數,甚至可說是大學教室的常態。

成為機會的主人

我從來沒有想過,大學畢業時有機會到英特爾公司實習。

在大三下那一學期,我偶然跑到研究所修了天線設計的課。在這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相關的工具,所以只好努力求助於助教。

事隔一年之後,那位助教突然傳臉書訊息,詢問我有沒有興趣到英特爾實習。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我還是努力嘗試看看,想不到面試之後部門主管直接錄取,履歷甚至是面試結束後才提供給人資部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