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大稻埕》第5集劇評:「捏驚死,放驚飛」一句台語俗諺展現最高人生智慧

2016-09-06 15:21

? 人氣

從偶像團體轉入戲劇演出的炎亞綸,一篇夜半發出的千字文,無疑再度對目前弊病百出的臺灣影劇圈,投下一枚措手不及的震撼彈。然而經過電視臺出面深談溝通後,未來是否能夠真正改善目前的問題、甚至是否有人關心此事後續,依然是個巨大的問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許多戲劇作品在嚐到收視率的甜頭後,加了這個的戲、改了那個的命,讓故事橫生枝節、荒腔走板,甚至難以收場,許多荒謬的劇情成為觀眾訕笑或謾罵的經典,電視臺卻仍然只重視收視率的短利。想要跳出這個長年為人所詬的窠臼,對製作團隊來說是步險棋,前進可能失足、原地踏步或許安穩卻毫無突破,如果是你,該怎麼做?

喫茶店裡,代表舊式京劇的婉華與新式戲劇的石銘,正為了各自所擁護的戲劇,展開一場暗藏機鋒的辯論。對在京劇班中打滾長大的婉華而言,新式的文明戲,是推廣新潮觀念例如追求自由戀愛的戲劇;然而石銘想做的不止如此,他要用閩南語演出新式戲劇,將戲劇中的蘊含的新思想,推廣到臺灣各地,因為「語言」將人民的生活與文化囊括其中,傳播思想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保留與存續,「失去語言,就等於失去文化」,石銘不僅對戲劇懷著熱愛,也深知表演藝術所承擔的重大責任。

語言的喪失,在現代也是許多人大聲疾呼的文化焦慮之一。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了推行國語政策,從收回臺灣後的消除日語,陸續至後期減少閩南語、客語使用,方言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直到解嚴後廢除「國語運動」,才使人們對找回母語的覺醒。然而,面對曾經一度出現斷層的母語丟失,比起責怪過往政權的打壓,如何激起年輕人學習母語的熱情,也許才是更重要的事

對照這場語言文化之辯,心裡忍不住比較對照起劇中演員的語言使用。目前標榜臺灣本土的戲劇節目幾乎都是以閩南語使用為大宗,然而劇中許多新生代演員的閩南語口條卻是含糊吃字、口齒不清。在這齣戲裡,不只是作為劇中主要語言的閩南語,甚至是因應時代的日語或是中國來的京劇演員所使用的北京話,都經過一番琢磨,尤其故事發生在泉州人聚集的大稻埕,演員們的閩南語因此帶著濃厚的泉州腔。

曾在其他報導中讀過,《紫色大稻埕》有些演員——尤其是年輕演員原本並不會說閩南語,劇組因此特別在開拍前安排語言課程訓練,雖然還是聽得出生澀、不流利的發音,然而與臨陣磨槍的某些戲劇而言,卻也聽得出其用功之後的程度差別。

學徒生活靠同門師兄弟相挺,但有時也會遇到愛刁難的師兄。(圖/紫色大稻埕提供)
學徒生活靠同門師兄弟相挺,但有時也會遇到愛刁難的師兄。(圖/紫色大稻埕提供)

改名雪湖的金火,開始雪溪畫館的學徒生活。兩位師兄瑞堯、阿招,一位相扶相挺,一位挑剔刁難,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場「偷師」的口角,更加看出各人涵養。有真才實學的人,根本不怕被「偷學」,只能有兩下功夫又不思進展的人,才怕被唯一的幾招被看破手腳。目光短淺與長遠,在此可見一斑。就像雪湖說的,要有競爭,才有進步。一味地守著自己固有的能力,不願與外界交流切磋,終究只能留在原地、停滯不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