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踏上這片土地,你無須懷疑腳下的每一步曾佈滿血和鐵…

2016-08-26 13:48

? 人氣

來到金門,無須懷疑腳下的每一步,是否都曾佈滿鐵與血。畢竟這座151餘平方公里的小島,是人類史中飽受砲擊強度、密度、總數最高,也是時間最久遠的地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1954年的九三砲戰,到1979年停止「單打雙不打」,25年間,金門承受了總數超過300萬枚砲彈襲擊,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彈2萬餘發...可以說,金門每一寸塵土都歷經翻天覆地,再一陣又一陣地沉積下來。其中,最慘烈的時期,就屬58年前的「823砲戰」。

「⋯我蹲在坑裡的角落,山壁從背後震到胸口發疼,就想著怎麼把失散的弟兄身體找回來⋯」我們有幸探尋到當時擔當中士的楊伯伯,經歷人生大風大浪的他,回溯當時驚險依然激動不已。

「⋯但落彈怎麼就不停,我心慌著慌著坐立難安,排長就過來抓住我指著洞口,看到塵土蔽日,那一刻我心反而就定了⋯」

「⋯我知道,不可能找回來了!」

相較前線官兵的密集震撼,金門當地耆老則會帶著你去分辨,他們摸熟的這是加農砲彈坑、那是榴砲彈坑...然後坐在無論怎麼修飾,總是偶有遺漏彈孔的牆前,對你將25年來的砲擊,濃縮在幾小時的談話中,如此漫長卻飽合的生活壓力。

然而耆老深知,如果回溯更遠,戰禍也並非他這一代金門人的獨有命運。啟於晉代人民遠避中原戰亂的「桃花源」,卻因為地處戰略要扼,金門千年來戰禍的日子多,平和的日子少,歷史上直接置身戰爭就超過30場,統治者易幟24回。

我們無法探究,是否源自久遠戰火所流傳下的堅韌基因,讓至今在地的金門人可以自適地撿拾砲彈殼,漫步於佈雷就在不遠處的沙灘,將修繕防空洞視為家務要事...,既然無法躲避他人引發的戰火,那就將一場場戰爭,包容於生活中。

如此「戰爭與和平」兩相拉鋸,讓金門在列名世界遺產的登錄條件中,不僅憑藉承平時期所發展的傳統閩南式建築群與民俗信仰,以及戰時固若金湯的軍事設施,其最核心精神,更在於它就是一位世界近代史的見證者——從「熱戰」、「冷戰」到「和平共處」,從負面的戰爭、對抗,到和平、和解的普世價值——無數的鐵與血,終至在沙塵平息的金門大地,得以對世人靜靜寫著:「這裡不在於遺跡,而在於不要忘記。」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世遺臺灣—金門戰地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