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美男時尚學,沒錢也要搏美名:化妝薰香、嚼雪吞冰,文青必備五石散迷幻藥

2019-07-21 08:00

? 人氣

古裝劇《琅琊榜》背景年代大約便是南北朝時期(圖/IMDb)

古裝劇《琅琊榜》背景年代大約便是南北朝時期(圖/IMDb)

魏晉花美男不僅化妝薰香修飾容貌,出門排場也講究優雅從容,以富貴堆砌出神仙氣度,此外還有與五石散密不可分的狂放精神,宛如電影《東成西就》插曲所唱:「自然的瀟灑,才真是氣派,一舉手一投足,都帶來風哪,這才是帥!」若說中國歷史上「美男子」最多的時代,大概就屬魏晉時期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啦!在沒有大規模基因改造或育種栽培的情況下,不可能一夕之間人人都變成帥哥美女,美人在各時期的比例應該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美男子好像特別多呢?主要是人們對「優質男」的評價標準變了,例如現在搶手的男性特質是「高富帥」,而在我讀大學時流行一句話:「不到一七五公分的男人是半殘,不到一七零公分的男人是全殘。」從此可以看出來:我們這時代的男人首要標準是身高!就算一個男生人品好又帥,但是身高只有一六幾的話,在愛情市場的分類標準就是個長相不錯的殘廢……外「貌」協會的魏晉人魏晉對身高的要求倒沒那麼嚴格,強調的是「美姿容」。

「美」可能是威風凜凜、雄壯奇偉,可能是英俊瀟灑、玉樹臨風,也可能是秀美纖細、弱不勝衣,就算相貌一般,但氣質出眾都可以。總之只要讓人「感覺好」,當時人都會不吝惜稱讚:美!這風氣倒不是魏晉時才誕生的。大家都知道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漢代是徵辟,方法是「察舉」,由地方官在轄區中挑選品格良好、學問淵博的人推薦給上級。這和推薦甄試或多元入學的概念有點像,不是只考單一能力,而是希望選拔出不同類型的人才。不過什麼制度到後來都會出現問題,察舉制實行到後期,政府考核不嚴,各種走後門現象頻傳,當時人就諷刺:「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察舉本為選拔各類人才,挑出的卻是大量名不符實的廢柴。再則是許多士人為了被長官注意到,刻意在地方上造勢,用各種激進的辦法來博取名聲。

博名作秀,花招百出

例如有一孝廉,分家時把家產大半據為己有,只分給兩個弟弟少許薄產。弟弟們雖然生活窮苦,但還是對兄長執禮甚恭,鄉親們都覺得這大哥太可惡了,兩個弟弟真是好人!

(圖/時報出版)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校書圖》,內容描繪北齊皇帝高洋任命十一位文士校訂國家典籍,呈現當時名士兼具工作與享樂的情景(圖/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

後人重繪的《女史箴圖》記錄了當時貴族出行的陣仗,圖中所乘的是輿。《世說新語》中有人看到名士「乘高輿,被鶴氅裘」的出遊景象,不禁發出「此真神仙中人」的感慨(圖/時報出版)

弟弟們聲望節節高升,終於被地方長官注意到,兩個弟弟都舉了孝廉。這時大哥召集鄉親,告訴大家這其實是他的一片苦心──因為弟弟沒名聲,他只好先扮惡人,他們才有機會出仕啊!不僅如此,大哥還把當時的財產重新分配,公平地分予兩個弟弟,地方父老深感這大哥為了成就弟弟竟不惜自汙,實在太偉大了!

這個故事在《醒世恆言》裡也有記載, 叫做〈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標題就清楚地告訴大家,當時人重視名,會用各種作秀、表演的方法博取美名。而社會大眾也很吃這套,若有人做了一些超出常規的特殊行為,頓時便名聲大噪。像董卓年輕時就是個願意殺自家耕牛以宴請朋友的海派男兒,在地方上有「健俠」的美名呢!

熱愛選美的社會風氣

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品評人物就成了一種風氣,人們喜歡評論某一人物的品格、德行,或者就某種品行來評價誰最優秀。像《三國演義》中名場面「煮酒論英雄」,就是以「英雄」為主題的品評會。

這些品評裡,人物的外貌自然也是評價標準之一。但當時人的審美觀主要還是「偉丈夫」型的,高大魁梧、美鬚豪眉的陽剛風格,就屬於漢代式的美。相對來說,魏晉乃至於南朝的品味較為中性,他們不只讚揚「高八尺、美鬚髯」的關公式大漢,也欣賞「白皙美姿容、善言笑」的花美男類型。

當時所謂「美姿容」不單純指相貌漂亮,還包含著儀態與氣質。若空有皮相但氣質平庸,評價並不高;若貌不突出但神采非凡,在人們心目中還要更高一等。如曹操認為自己長相不威武,怕無法震懾匈奴使者,找了個型男來假扮自己,但匈奴使者卻認為「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的床頭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故「神」是這時最高級的評鑑項目,「有風神」、「雅有遠韻」這種氣質型評語是當時最頂級的評價。

花美男的崛起

然而,精神氣質畢竟難以捉摸,大多數人還是只能在外表下工夫。《顏氏家訓》中就批評「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世家子弟不僅化妝薰香,把容貌修飾得十分優美,出門排場講究的也是一派優雅從容,以富貴堆砌出神仙氣度。

文青必備迷幻藥:五石散

五石散是由五種礦石配製成的藥粉,其配方說法不一,大致是鍾乳、硫磺等。五石散藥性燥熱,本來是給感冒後體弱發冷的病人暖身的藥。何晏服後覺得渾身舒暢,稱讚它「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不但病好了,連精神都大振了!於是五石散便在上流社會流行了起來。

當時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到何等地步呢?服食後的人全身發熱,在寒冬也穿薄衣;有時候藥性發作會痛到在地上打滾,稱為「石發」。有人沒錢買五石散吃,照樣冬天學著服藥的人只穿薄衣在寒風裡散步,不時裝模作樣在地上滾幾圈慘叫幾聲大呼「我石發了」,好顯示自己夠時髦,趕得上流行。

現代人大概覺得流行吃礦石太不可思議了,尤其硫磺有毒,怎麼可以吃呢?清代才子袁枚在筆記小說《子不語》裡就曾探討這個問題:

「琉璜有毒,人人所知,然服之而壽考康寧者有之,疽發於背、於頸死者有之。禍福互異,由各人體氣本不相同也。本朝托冢宰庸於冬至日嚼雪吞冰,不知其冷,自稱陽臟故然……宋夏英公服鐘乳、琉璜,偶離此二味,則手足如冰,真不可解也。杭州王畫師林常服琉璜,久之毛孔中常突起小泡,青煙一道,直射而出,皆作琉璜氣。據云其毒從毛孔中出,便無他患,至今其人年高,卒無恙云。」

我是寒涼兼血壓極低的體質,頗能體會吃了乾薑、肉桂等溫熱藥物後從身體裡暖和起來的舒服感受(尤其冬天時,體內的冷不是靠厚衣暖被能解決的),真的連精神都變好了。但大家都知道,藥是不能亂吃的,像高血壓者就要慎用熱性藥材。或許何晏體質極寒,五石散對他剛好合適,畢竟沒有記錄說他吃五石散吃出副作用來,但人人都把醫療用的五石散當成健康食品吃的時候,體質不合的自然會出現嚴重問題。

藥效造成的病態美

首先是渾身發燙,五石散本來就是給感冒傷寒病人增溫的藥,沒病的人吃了自然燥熱不已,此時得穿薄而透風的衣服,讓體內熱氣能散發出來(脫光更好),絕不可以捂緊保溫,那必死無疑。所以服用五石散的人,不僅要穿得薄、穿得少,還要搭配運動、冷食和大量飲酒,才能使藥性加速發散,以免累積在體內而中毒。

再來是皮膚敏感。服藥後據說肌膚看起來白裡透紅,十分美麗,但相對的是皮膚會相當敏感,難以忍受粗糙和硬質的布料。穿絲衣是必須的,而且是久未洗滌的絲衣──過去洗衣服稱「漿洗」,洗完之後要替衣服上漿。漿洗過的衣物比較硬挺,不但穿起來挺拔美觀,而且油汙不易進入纖維,之後可以很輕鬆就把衣服清洗乾淨。

可是吃了五石散的人沒辦法忍受衣物上漿後的觸感,只能等漿性消失再穿或乾脆不穿。南朝的繪畫以線條優美著稱,衣服皺褶勾勒生動,應該就和這時士人們衣物柔軟有關。

陝西出土的北魏陶俑, 仔細看他們的臉,會發現臉孔都刻意塗白,「傅粉施朱」顯然不僅是南朝風尚,在北朝也一樣流行,最左列靠近觀眾的這位臉上的粉都塗到快成面具啦!(圖/時報出版)
陝西出土的北魏陶俑, 仔細看他們的臉,會發現臉孔都刻意塗白,「傅粉施朱」顯然不僅是南朝風尚,在北朝也一樣流行,最左列靠近觀眾的這位臉上的粉都塗到快成面具啦!(圖/時報出版)

魏晉風流的重要推手

第三是精神問題。五石散之礦物成分雖不具成癮性,但是服用久了精神確實會受到影響。輕則神智恍惚,容易胡言亂語,做出各種奇怪行為,像是跑進豬圈裡與豬共飲;重則急躁易怒,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

當時人有許多性情狂躁的記載,如對雞蛋發脾氣,把蛋扔到地上用木屐踩,踩不破還放到嘴裡咬破吐掉;或者看到蒼蠅不爽便拔劍追砍等,大概都與服石藥脫不了關係。而且石藥吃多之後身體也會各處疼痛,皮膚潰爛,也就是前面說到的「石發」。名醫皇甫謐就因石發的痛苦而嚴重憂鬱,甚至想拔刀自殺,聽起來超可怕的對吧!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副作用含括了我們對魏晉名士的絕大部分印象:在王侯面前依然豪放不羈;蔑視一切禮法的名士們狂飲爛醉、衣衫不整地徜徉林下,高歌痛哭地吟詠出詩篇──服藥一事,影響了人們的服裝、行動、美學與精神,所謂「魏晉風流」,可說是嗑藥嗑出來的一代特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文化《古裝穿搭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中國服飾史》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