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背後的黑暗:油桐木排擠原生植物生態,客家智慧淪為生態浩劫!

2016-04-21 17:06

? 人氣

最近又到了油桐花開的時節,油桐現今已不再是客家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有不少人開始質疑桐花祭的目的,究竟,「桐花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桐花祭是否純粹淪為商業炒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油桐花的在台歷史,客家智慧淪為生態浩劫

台灣在花東、彰化以北山區隨處可見油桐花的身影,其中桃竹苗客家庄一帶更是雪花片片,彷彿下起五月大雪,媒體爭相報導,遊客也趨之若鶩,急忙前往朝聖。究竟油桐花和客家文化之間的淵源為何呢?原來,油桐樹的引進最早始於清領時期長江流域,早先主要作為民生、工業用途,其種子能夠榨油製成油漆、塗料,甚至是美濃紙傘傘面的防水油;而木材則用來製成火柴棒、木屐、傢俱等。

後來有一段時間,日本傢俱市場需要大量梧桐木來作為抽屜板的材料,台灣人因此一窩蜂種植梧桐,不過卻感染了簇葉病,需二十年才能收成,因此改種三年就能收成的油桐木魚目混珠,但最終還是被日本人發現,自斷了貿易之路。

從此之後,沒了經濟價值的油桐木無人可管,開始在丘陵地區大肆蔓延,除了排擠台灣原生植物的生長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其果實、樹葉對其他生物有很強的毒性,嚴重將影響淺山生態。

當時,客家人為了平衡生態還會砍油桐,改種木耳、香菇;而現在,客委會所主辦的「桐花祭」,在生態保育者的眼裡,可能淪為只為吸引觀光客的搖錢樹,更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幫兇。根據《東森新聞雲》報導,新埔退休地理老師黃有福認為客委會「為了促進觀光,不惜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浩劫,還硬將桐花跟客家人畫上等號。」

環境工作者指桐花破壞生態 客委會:油桐再次帶動產業經濟

新竹縣紀錄片工作者林瑞珠於2012年曾指出油桐花為外來種,生長速度很快,「如果不拔除,就會影響其他樹種的生長,對於生態多樣性是一個戕害」;生態作家劉克襄也曾在2013年發表文章談到桐花在台灣已過度氾濫,雖然將生態資源包裝、轉化為觀光商機是一件好事,但「一如追求初春櫻花的美麗,完全不顧其外來身分,壓縮本土植物的生長空間,誠乃一大謬誤。」

在《東森新聞雲》另一則報導中,客家委員會文化教育處長孫于卿表示,雖然現在桐花不等於客家文化,但其早期曾為客家人重要的經濟來源,如今客家庄人口外移、台灣產業結構改變,舉辦「桐花祭」除了為表達「惜福、感念、感恩之心」,重點也在推廣客家文化及產業特色,再次提升客家庄的經濟。

政府應負宣導責任,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植物

政府或許希望藉由曾為客家族群主要經濟來源的油桐花再次提振經濟、催生出屬於他們的「新文化」,這樣的動機或許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對於已然產生的生態危機,政府也應負起教育民眾的責任,推廣國人種植其他台灣原生植物如華八仙、台灣石楠、流蘇等,不要私自種植油桐樹。期許政府能與民間一同合作,共同創造一個更多樣的生態空間,讓世世代代的居民都能與山林和平共存。

台灣石楠不僅為本土植物,花期綻放時也毫不遜色於油桐花。(圖/維基百科)
台灣石楠不僅為本土植物,花期綻放時也毫不遜色於油桐花。(圖/維基百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