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五年千億的後頂大高教大挑戰

2016-02-25 07:10

? 人氣

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畫之後,教育部又推動五年千億的後頂大計畫。(台大的傅鐘/呂紹煒攝)

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畫之後,教育部又推動五年千億的後頂大計畫。(台大的傅鐘/呂紹煒攝)

教育部日前宣布二〇一七年起推動「五年千億」的「後頂大」計劃,每年撥150億元共900億元,分配給90到100所大學,再由大學自籌100億經費,這是繼二〇〇六起的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頂大)計畫之後的新創舉,內容包括「大學定位」、「研究基地」、「學生照顧」、「大學重組」等四大方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大學定位」方面,教育部擬將大學分為「國際卓越特色」、「學習創新」、「科技創新」、「專業聚焦」與「區域創新整合」等五大類,希冀於五年內打造至少五所躋身全球百大的「國際卓越特色」大學,其他各大學則根據自身條件與擅長領域,選擇一至兩項申請補助經費。教育部長吳思華認為,大學發展及教授升等不宜以學術論文篇數當作唯一評比指標,應該有所改變。後頂大計劃不再將資源集中於少數學校,而是把餅作大,開放讓全國161所公私立大學爭取,並藉此整併大學,重組台灣高校結構。

吳部長闡述的觀念很正確,在政府即將移交的看守內閣時期,拋出這樣大的議題,表現行政部門施政的延續性,但這個華麗的「新世代高教藍圖」真的能在新政府落實嗎?從「五年五百億」到「五年千億」,不只是金額加倍,更顯示政策方向大幅調整,前後不連貫,這是昨非今是嗎?

教育部如同氣勢龐大的名門正派,資源充足,各大學都須仰賴其鼻息。「五年千億」標榜未來將協助大學專業聚焦,不能用綜合型大學標準評比,希望打造五十座以上特色大學與研究基地,讓台灣的高校從「追求第一」邁向「創造唯一」,達到「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希望」這類接近口號的目標,看起來頭頭是道,卻不脫文字遊戲之嫌。我一向對文字工整、四平八穩的分類很難領悟,也感到頭疼,「五年千億」的五大類,我略能感覺彼此的差異,但要具體論述如何不同?非得發揮作文比賽的功力不可。

行政院長張善政、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立法委員柯志恩質詢。(顏麟宇攝)
行政院長張善政、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立法委員柯志恩質詢。(顏麟宇攝)

這讓我想起高中三民主義、大一國父思想,以及當兵受軍官訓練時每月的「三民主義與國父思想」考試,經常出這類的選擇題:國父在《建國大綱》曾明白揭示,建設中華民國的依據是?(A)三民主義與建國方略(B)建國方略與五權憲法(C)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D)五大建設。意思解讀接近,答案只有一個,卻硬要用不同文字讓人覺得其間博大精深的不同。

亞洲國家的教育制度受到英美影響較深,台灣尤其明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學的競爭似乎愈發激烈,但如何評量、如何排名?教育部所要求的國際標準,是借重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之類的榜單,把教育數據化,評比指標都很相似,例如研究指標(佔30%),包括論文發表數量、研究的收入,學術論文影響力(佔32.5%)。儘管這些評比都因過於商業化、指標太多,以及調查方式不周延而招致批評,包括法德俄在內的歐陸大學也不太重視這類排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