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專文:小心!考試制度的負面影響

2016-02-25 06:50

? 人氣

教育,不能只是應付考試。(資料照/余志偉攝)

教育,不能只是應付考試。(資料照/余志偉攝)

關於現行考試制度及其導引而形成的教育方法所培養出的年輕人特質,我講過幾個正面的特質,接下來也要看看有哪些不盡理想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目前的考試制度將學生的知識視野局限成非常片面和狹窄,知識是相通、相關連的,但是,不考不教的做法硬是切斷了這些關連。我聽過一個例子,國中教三角函數時,老師只教sine(sin)、cosine(cos) 和tangent(tan) 這三個函數,另外三個函數cotangent(cot)、secant(sec)、cosecant(csc),因為不考,所以就不教了。片面和狹窄的知識不但大大減低了功用,更大大減少了追求新知的樂趣,甚至是危險的。

一綱一本的原則只能應用在高中生的學測,到了大學、進了研究所是多綱多本,踏進了社會是無綱無本,而且考試是隨時抽考沒有預警的。在浩瀚的知識裡,只看到孤立的「點」,就容易困陷在微枝末節上,看不到大方向,無法建立開天闢地的格局,套一個功利的說法,也就成不了大名、拿不到諾貝爾獎了。推而廣之,做人做事也難免缺乏宏觀、做大事、立大功的氣魄了。「坐井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其所見小也。」這正是孟子說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了。

第二、目前的考試制度養成了學生「任何題目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心態,是非題和選擇題都沒有任何討論空間,在廣大的學術領域裡,不單是哲學、文學和社會學這些領域,即使在精準的科學裡,許多問題或者根本沒有答案,或者會有好幾個答案,不能迷信單一的標準答案。幾百年以前,物理學家就一直在探討到底是應該先用波動還是用粒子的模型來描述?目前的答案是光波和光粒子兩個模型是並存的。更何況推廣到社會上,在企業經營裡,更不可能有絕對正確、唯一的標準答案。

過分相信單一的標準答案,因而不去尋找其他可能的答案,也會形成不容許或否定別人、別的答案可能存在的偏頗心理,做學問也好,做人做事也好,都必須有廣闊的胸襟。

第三、目前的考試制度養成了學生只追求短期結果的心態,反而忘記、甚至不知道長遠的目標是什麼。許多學生將學習的過程看成只不過是一連串的考試,學習的目標只是把下一次考試考好,只在學測和基測前好好衝刺。我遇過幾個書讀得很好的學生,他們努力的目標似乎就是進建中、進臺大醫學系,也有幾位因為幾分之差,沒有進入醫學系而沮喪。他們沒有詳細思考過進建中、進臺大的目的,甚至覺得沒有思考這個問題的必要,這的確和古代科舉制度裡狀元是唯一的目標相似。

我在報紙看到一則報導:有一位基測分數可以進建中的學生選擇不到建中報到,報導強調錄取建中而放棄報到是四年來的首例,甚至被認為有點可惜。我查了一下當時的北北基聯合基測結果,建國中學、北一女、師大附中、中山女中、板橋高中、大安高工的最低錄取分數,在四百多分裡相差最多只有二十分,那是五%的差別而已;對一個學生受教育的長遠目標來看,這怎麼可能有何分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